《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绚烂多姿的苗族飞歌教学案例一、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的独立认识,理解分析能力,包括音乐审美经验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平时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喜欢音乐,但多数是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流行音乐,以及一些较为经典的古典名曲,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却实在是了解接触的太少,音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欠缺,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能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并愿意为少数民族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二、教材分析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我国黔湘鄂川滇等省区,人口900多万。苗族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但却有着让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的办法,那就是歌。1/9苗族人要记住自己的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于是就有了自己的史诗古歌。苗族人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要抒发情感,于是就有了酒歌。苗族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追求幸福,互相爱恋,于是便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游方歌。歌成了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黔东南的苗族民歌,属于飞歌。飞歌被专家学者们称之为苗歌中瑰丽的钻石,飞歌音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曲调明快,节奏自由,甩腔的运用,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一般都要唱飞歌,本曲中1-b3的特性音程独具韵味。拓展部分:展示土家族音乐《黄四姐》,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有人口800多万。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黄四姐》是一首土家2/9族情歌,节奏欢快,曲调朗朗上口,描绘出土家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不仅弘扬了土家人的民族特性,也更彰显了土家人乐观开朗和面对生活的豁达!通过此部分的听赏学习鼓励学生们热爱民族音乐,并为发扬,传承本地区音乐文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听赏几首民歌,使学习初步了解民族飞歌的音乐特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积极推动学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尽一份自己的责任。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反复听、对比听、唱、跳,设问等方法,加深了解民族音乐的音乐特色。3.知识与技能3/9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节奏,节拍等体现民歌民族风格的表现要素。唱准飞歌的特性音程,合唱音色统一。四、教学重点苗族飞歌的听赏与分析五、教学难点1-b3的特性音程的掌握(音准),合唱音色统一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播放视频《母驼喂乳》教师介绍:在内蒙,不少母驼第一次生下幼驼时,不会也不愿意给幼驼喂奶,牧民要用马头琴伴奏并抚摸母驼,同时唱劝奶歌,听着歌声,母驼就会回忆小时候妈妈喂奶的情景,视频中母驼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开始亲近幼驼,给幼驼喂奶,一但喂乳成功,母驼就会从此自己照顾自己的小宝宝4/9了。【设计意图】此情此景非常感人,音乐的唤醒力量感天动地,通过视频引导学生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神奇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示本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二)新课听赏1.教师演唱民歌后,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辩听一下,你认为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设计意图】导入本次课题,提高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2.苗族音乐简介。(苗族风情图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苗族风貌有基本的认识。3.再次听赏阿幼朵苗语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多媒体播放视频)【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加深学生对苗族飞歌的印象4.初步讨论、分析歌曲特色。5/9【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聆听过程中,初步总结、整理苗族飞歌特色,达到情感目标的完成。5.通过范唱,发声练习,跟琴唱,模唱等手段,学唱歌曲片段。【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加深、了解苗族飞歌的滑音、甩腔的特色。注意1-b3的音准。突破本课重难点。6.学习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并学习看指挥合唱。【设计意图】扎根音乐本位,让学生能开口唱,喜欢唱,能用正确方法唱。(三)知识拓展1.教师设问导入土家族,欣赏土家族歌舞《黄四姐》2.对比苗族飞歌,简介土家族音乐。【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喜欢少数民族的音乐,并给与更多关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