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一、导入:在今天,沿着祁连山脉,依次分布着六座城市,其中有四座是由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所亲自设立命名。这便是著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功军威,震慑四方。这,就是武威。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这,就是张掖。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这,就是酒泉。敦实牢固,盛大辉煌。这,就是敦煌。每一个名字都寄托了这位皇帝的雄心壮志,一个自强不息的国家梦想也深深地刻写在了河西走廊。让我们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河西走廊。经过岁月变迁,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整体感知:三、自主学习(在书中划出)参考电子资料包1、指图描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说出其名称的由来?(2分)2、指图解说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铁路及沿线城市)(2分)3、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绿洲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河流)(2分)4、分析河西走廊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4分)5、酒泉因什么而得名?为什么是我国最早的综合发射基地?(3分)6、观察绿洲分布与河流分布,分析绿洲与水源的关系?(3分)7、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主要农作物?(2分)8、河西走廊土地类型的比例?气候、植被状况?(2分)9、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绿洲变化)(3分)10、讨论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4分)四、展示交流农作物灌溉农业瓜果(特点)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气候植被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现代:两洲两洋的“黄金走廊”人口城市分布:生态环境保护:古今交通要道绿洲萎缩五、成功体验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注下列地理事物名称(画出相应图例)⑴山脉:祁连山、合黎山、乌鞘岭⑵城市: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⑶铁路:兰新线(4)黄河(5)邻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2、河西走廊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原因是这里“人地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请你按因果关系将下列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A人口增长B土地沙化C沙尘暴发生D新增土地需水灌溉,大水漫灌,水源紧缺E需要开垦土地3、在央视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中这样的解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都在这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后附:电子资料补充一、【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6]。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祁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以其高大的山体拦截并贮存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中的水汽,并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送往山下。身处一片荒原的包围之中的河西走廊因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不仅得以避免被干旱吞噬,还发育出大片富饶的绿洲和草原,农牧皆宜的生态环境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历史上各民族势力争夺的焦点。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河西走廊可望成世界葡萄酒板块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因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宜种植【葡萄】,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葡萄产量丰硕。三、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