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类文稿内在撰拟机制析辨作者/张迎军陈红霞讲话类文稿作为会议、活动上公开发表的主题文书,是凝炼会议、活动议题,传达贯彻会议、活动精神的重要依据,它的草拟与审核工作往往占据会议、活动组织者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讲话稿与发言稿由于文类相近,实际工作中一些初学者往往有将二者趋同化的倾向。诚然,从生活的层面来讲,“发言”和“讲话”二词的释义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从文书撰拟者的角度来看,二者在使用主体、对象,功能、效用,主题、内容,态度、语体以及结构、写法等多个方面的微妙差异却不容忽视。一、主体性与方向性差异针对性、方向性是机关应用文的重要特性。讲话类文稿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从何而来。这需要落实到说话人的主体身份和工作对象上。我们强调文稿的主体性,即要求撰拟者明白说话人的身份,强调文稿的方向性,就是要求撰拟者明确说话的对象。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到“党八股”罪状之一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他说,“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我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做事的一个共性原则就是要区分对象、看清场合。发言稿与讲话稿在主体性与方向性上的差异造成了二者上行、平行和下行的区别。虽然就行为本身而言发言就是讲话,讲话就是发言,但是由于使用的主体和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讲话稿的“下行性”和发言稿的“上行性”已被大家广为接受,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于把上级领导在下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或主要领导在所属单位专门活动与会议上的发言叫“讲话”,而将普通与会者发表的书面或口头讲话称为“发言”。如某市长在参加某县的表彰大会时,所作的应是“讲话”;而某乡长在参加全市的现场会时,所作的应是“发言”。如果不遵循这一惯例,就容易闹出笑话。二、认识问题的层次、角度差异第1页共6页位置决定态度,高度决定角度。写文章,尤其是写机关应用文不仅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而且要明白在什么位置讲什么话。社会上经常用“屁股指挥脑袋”这句话来批评只顾个人、部门利益的本位主义作风,实际上这句话在此处完全可以用来指导讲话类文稿的写作。讲话稿体现会议的中心思想,要求作者具有宏大的视野,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系从宏观方面考虑和认识问题。如《某市政法委书记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会上的讲话》:“近日,中央将我市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重点典型培育城市,这标志着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由试点到典型的新跨越。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法系统的重要一员,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丰富,要抢抓机遇,敢于突破,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作出新探索、创造新经验。”讲话没有仅就司法行政谈司法行政,而是站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对司法行政系统提出要求,比较符合讲话人的身份和高度。而“发言”体现的是局部性视野,一般站在个人或部分群体的立场上有针对性地去认识问题,系从微观方面考虑和认识问题。如《某同志在全市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培养实习工作欢迎会上的表态发言》:“被组织委以实习指导老师之职,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全力以赴把这一工作做好……我们会把实习指导工作放在当前所有工作的首位来抓……会把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学员们分享,针对每个学员的岗位职责和实习要求,量身定制科学的指导计划,开展:一对一’指导培训,竭尽全力帮助学员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该发言者作为实习指导老师的代表,是站在实习指导老师的角度来谈该如何履行好实习指导职责的,而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对全市的实习培养工作提要求,因而显得比较得体。三、功能与性质差异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的文稿。讲话一般第2页共6页体现主办方或上级领导的意见,其特点是从整体出发,原则性、政策性、权威性相结合,具有号召、指示、执行功能。而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或汇报某个会议文件有关精神的具体落实、执行情况而事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