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目标导航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和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2.知道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分析导致孙中山转变的原因及其转变所产生的影响。3.结合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认识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模块链接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捍卫共和心系民生伟大转变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1866-1925)弃医从政,图谋革命1892-1894创建资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1905-191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13-1923促成国共合作1924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1925一、弃医从政1.从“医人”到“医国”1887-1892原因: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受西式教育影响;③民族责任的驱使;思考: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上书李鸿章材料二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戏院的演说》1903年(2)材料二认为变革中国社会最大的关键是什么?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原因:①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②对清政府幻想的破灭方法:以前主张改革,以后主张革命关键:改革政治。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兴中会的建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意义:是孙中山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为什么?)是武装斗争而非改良;斗争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总理:孙中山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局限: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存在缺陷。【知识点拨】同盟会的成立对民主革命有什么推动作用?(1)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同盟会成立前,革命团体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战。同盟会成立后,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同盟会的成立使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内涵(课标重点)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前提核心(为什么)补充发展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思考:为什么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由于民权主义解决的是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而不论是民族主义的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