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3.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4.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曾巩(1019~1083)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曾巩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biàn,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读准字音僦民使治之者(jiù)给其食而任以事(jǐ)无得闭粜(tiào)使籴者(dí)处疾病之无归者(chǔ)使在处随收瘗之(yì)或便宜(biàn)民不幸罹旱疫(lí)公所拊循(fǔ)所以经营绥辑(suíjí)委曲纤悉(xiān)盖灾沴之行(lì)则有间矣(jiàn)家于衢(qú)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2、理解本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写灾前准备。•第二部分(2-3):写救灾措施。•第三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第四部分(6):交代写作源由。1.小声读课文第一段,把课下重要字词解释和补充注释标注到文中。2.对照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自己译讲课文,疑点或难点可小组讨论。仍有疑问,可举手。3.3分钟后大家接力,译讲课文。(一句一句翻译,有疑问或错误,其他同学提出讨论或帮忙纠正)研读第一部分自学要求:结合注释,正确译讲补充注释:1.前(在…之前)民之未饥2.为书(写文书)问(询问,了解)属县3.灾所被者几乡(定语后置,所被灾者几乡)4.民能自食者有几(定语后置,能自食民者有几)5.当廪于官者几人(状语后置,当于官廪者几人)6.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定语后置,可僦民使治之沟防构筑者几所)7.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定语后置,可发库钱仓粟者几何)8.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定语后置,可募出粟富人者几家)9.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定语后置,书于籍僧道士食之羡粟者其几具存)10.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书,名作动,呈文;对,上报谨,形作动,谨慎、周密地做好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1.小声读课文二、三两段,把课下字词解释和补充注释标注到文中。2.对照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自己译讲课文,疑点或难点可小组讨论。仍有疑问,可举手。3.10分钟后大家接力,译讲课文。(一句一句翻译,有疑问或错误,其他同学提出讨论或帮忙纠正)研读第二部分自学要求:结合注释,正确译讲补充注释:1.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定语后置,州县史录孤老疾弱、不能自食民者)2.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定语后置,三千石粟)3.输:交纳4.而(连词,并且)人受二日之食。5.于城市郊野为(设置)给粟之所凡(总共)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就其方便处领取)6.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定语后置,选取没有任职但住在境内的官吏)7.又与粟再倍(两倍)之。8.弃男女者(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