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主讲:王清玲后赤壁赋苏轼•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2.赏析骈俪与散文的写景语言;•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文艺全才散文:苏轼与并称欧苏。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苏轼与并称苏黄。词:苏轼与并称苏辛。他开创了北宋豪放词风。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为宋初四大书法家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诵读全,疏通文意,诵读全,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要求:注意下列要求:是岁:这一年.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将:准备。归:回。从:跟随。既:已经。尽:全,都。仰:抬头。顾:环顾。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已而:过了一会儿。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薄:迫近。顾:可是。安所:从哪里。谋:商量。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需)。”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1)形容词:众多,各2)兼词:“之于”“之乎”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用法: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课后练习题(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那么乐从何来呢?——①景美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1、这一段起笔交代了游赤壁的、、。2、段中描写了一带的(填上季节时间)之景,突出了周围景色的特点。探究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黄泥坂宁馨静谧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冬夜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所见的冬景,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写黄泥坂所见的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宾客、佳肴四美已具,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知识小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俄而俄顷忽而既而须臾顷刻刹那弹指未几已而少顷一炷香逝者如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旦日复:再次。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摄衣:提起衣襟。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