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2009/10/9)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代以来功臣2、马克思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鸦片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资金(本)②鸦片贸易扭转了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出超局面③鸦片贸易摧残了人们的生命和道德④鸦片贸易是罪恶的行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4、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早20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7、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8、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9、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造房屋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1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乱;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C.义和国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11、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12、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3、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租占旅顺、大连D.修建满洲铁路114、《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15、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16、"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网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1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