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FAST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使其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FAST项目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现在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都是它,但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FAST的设计技术方案除了在观测中性氢线及其他厘米波段谱线,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电源的搜索、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等6个方面实现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外,还将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中青在线北京4月2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继第一次发现脉冲星之后,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一次迎来重要成果:第一次发现了毫秒脉冲星(PSRJ0318+0253)。记者4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证实,2月27日,FAST通过跟踪伽马射线点源,首次发现这颗毫秒脉冲星,并通过FAST与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的国际合作,认证了此次新发现。4月18日,该成果得到国际认证。FAST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备之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建设,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进入试运行、试调试阶段。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将其定义“为下一代天文学家准备的观测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4月28日的消息显示,新发现的脉冲星(PSRJ0318+0253)自转周期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一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所谓毫秒脉冲星,是指每秒自转上百次的特殊中子星,按照科学家的说法,对其研究有望对理解中子星演化、奇异物质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而稳定的毫秒脉冲星,也是低频引力波探针——脉冲星搜索是进行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基础。不过毫秒脉冲星的发现并不容易。国际大型射电天文台曾对其进行过多次脉冲星搜索比如美国Arecibo望远镜在2013年6月开展的三次定点观测,都未探测到。如今这次发现是FAST–Fermi-LAT合作组的首个成果,通过对Fermi-LAT伽马射线数据的后随计时分析证实PSRJ0318+0253为孤立毫秒脉冲星,并提高位置精度至亚角秒量级。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李柯伽研究员表示,此次发现展示了FAST在脉冲星搜寻方面的重大潜力,凸显了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在新时代的生命力。Fast望远镜在调试阶段即取得这样的重大成果,期待早日正式运行,提高中国射电天文整体的实力。澳大利亚科工组织研究员、国际引力波联合探测委员会(GWIC)成员G.Hobbs表示,国际射电天文界为FAST已经取得大量脉冲星发现感到兴奋,看好FAST的国际合作前景,并期待FAST为引力波探测作出贡献。记者了解到,FAST目前还处于调试阶段。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显示,该设备将继续调试,以期达到设计指标,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一流的射电天文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