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事知多少?地球是生命的大家园,在上面居住的生物种类至少以百万计。从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如各种细菌,真核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植物(如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到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等),生物的大小、形状、结构、功能千变万化。赏心悦目的绿叶、五彩斑斓的花卉、翩翩起舞的蝴蝶、鸣腔婉转的鸟儿,构成了我们周围生气勃勃,多彩多姿的世界。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生物的这种多彩多姿,在很大程度上与生物的性别有关。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特别是多细胞生物,都分“雌”和“雄”两性。有性生殖是地球上多数生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开花、蝴蝶双飞、孔雀开屏、人类求偶,都是生物“有性生殖”的表现。如果生物不分性别,这些绚丽动人的情景都不会出现,这个世界会单调沉闷得多。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发明了专门的词汇来形容两性。比如用“男”和“女”来形容人的两性,用“公”和“母”来形容动物的两性,用“雄”和“雌”来形容植物的两性,或泛指生物的两性,相当于英文的“male”和“female”。多数生物分“雌”和“雄”两性,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如果要问,为什么多数生物要分“雌”和“雄”,就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了,因为地球上还有不分性别的生物。比如许多细菌,它们的繁殖就是简单地“一分为二”。蚜虫也能“孤雌胎生”,母蚜虫自己就能生出小蚜虫来,而不需要公蚜虫。这样的生殖过程直接而“简单”,即一个生物体就可以“自力更生”,繁殖出后代来,而不像异性之间的“寻偶”、“求偶”、“竞争”、“交配”那么麻烦。细菌和蚜虫能办到,为什么其它生物办不到?为什么多数生物要采取更加“麻烦”(有时还是代价很高)的“有性生殖”方式呢?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要回答“有性生殖”的问题,我们先要看看生物为什么要生殖,如何生殖。生物是高度复杂,同时也是高度脆弱的有机体,不可能成为永远不死的“金刚不坏之身”。要使种群能够延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不断产生下一代同类生物体的方法。这就是“生殖”。对于单细胞生物,生殖方式可以比较简单,就是“一分为二”。遗传物质(DNA)先复制,然后细胞分为两个,各带一份遗传物质。“女儿细胞”和“母亲细胞”模样类似,结构相同。酵母菌用“出芽生殖”,“女儿细胞”比“母亲细胞”小,脱落以后再长大。对于多细胞生物,“一分为二”就比较困难了。水螅的“身体”只有两层细胞,也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即在“躯干”上长出小水螅,再脱落变成小水螅。但是对于结构更加复杂的动物,用“分身术”来繁殖就越来越困难了。蚯蚓断成两截后再长回“全身”,蜥蜴断尾后长出新尾巴,都只是身体失去部分的“再生”,而不是繁殖的方式。即使低等如蚂蚁、蝗虫那样的动物,都不可能用“出芽”,或“分身”的方式来繁殖后代。高等动物就更不用说了,谁能想象人的身上长出一个“小人”来,脱离以后变成一个新的人?植物的“灵活性”要大一些,因为植物的基本结构比动物简单,不像动物那样有那么多种系统和细胞类型。很多植物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身体”的结构不需要像动物那么严格,只要能长出新的根、茎、叶就行。在哪里分支,在哪里长叶,关系都不大。而且许多植物都有“分生组织”,在其一生中不断分化形成其它类型的植物细胞,相当于植物有“全能干细胞”,所以“分身术”在一些植物中行得通。比如一些苔藓就可以用把身体裂成几段的方法来繁殖,“落地生根”的叶片能在边缘上长出小的茎叶结构和细根,接触土壤以后可以长成新的植株。这有点像酵母的“出芽”生殖,只不过是出的“芽”是多细胞结构。我们也可以用人工的方法让一些植物的茎或叶长成新的植株。不过植物用“分身术”只能“就近”产生后代,效率不高,多数植物已经不采取这种办法来繁殖了。对于多数复杂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更常见的繁殖方式是把遗传信息(DNA)“包装”到单个特殊的细胞中,再由这个细胞(单独或与其它带有同样繁殖使命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生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