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14邓伟(1959—2013),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时期,师从画家李可染、美学家朱光潜。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出版有《中国文化人影录》《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等著作。报告文学及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又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所以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内心。特点:(1)真实性:题材必须选择具有新闻性的真人真事,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2)文学性: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3)政论性:是非分明,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明确地告诉读者。文体知识一读一读字音yìjìngkēngqiāngkǎnkě溢()苍劲()铿锵()坎坷()臻()zhēn二写一写字形pángbó()闻名xiá()迩qián()诚磅礴遐虔三记一记词义1.非亲非故:既不是亲属或亲戚,也不是老朋友,指彼此没有什么关系。2.磅礴:(气势)盛大。3.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例句:到了夏天,闻名遐迩的太阳岛总能吸引大批游客去旅游。4.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5.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例句:为了完成这本书,他深居简出,三个月后书稿完成了。6.臻于:达到。梳理结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第一部分:主要写邓伟凭着执着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生命已进入最后阶段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第二部分: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攀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的精神。第三部分:记叙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着,终于拍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第四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谁感动了谁”这个小标题有什么好处?【答案】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两个“谁”点明这一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邓伟和石鲁。他们互相被对方的精神所感动。题目新颖醒目。1.引用吴冠中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引用吴冠中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石鲁才气磅礴的特点,更有说服力。2.邓伟和石鲁为什么会被对方感动?文中有何具体表现?【答案】邓伟感动: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我应该感激你。”石鲁感动:①邓伟执着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佩服的品质。3.A.第6自然段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细节描写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即文学性)。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会有“一言难尽的心情的感觉”?【答案】消费变化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这两年朱光潜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4.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一位一头白发的长者伏在书堆里”,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