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读一读,绕口令画扇面一:扇风纳凉二:装饰品三:道具《题扇桥》故事:传说在王羲之家门前东边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一看,是一大包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但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听了,向旁边店家借来一支笔,就站在桥头,把扇子一把一把都题上字,说道:“老婆婆,这题上字的扇子,要八十文一把,少了你不要卖。”哪晓得这时桥上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一看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人人争着要,一下就卖光了。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出高价都有人买呢?扇子的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因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煽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早期扇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羽毛。图为长柄羽毛扇。羽毛扇羽毛扇各种羽毛扇另一种原料是竹。图为从古墓中出土的竹编扇。竹编扇蒲葵扇,原料是蒲草或葵叶。麦杆扇玉版扇苏州檀香扇檀香嵌牙芭蕉形《松鹤》宫扇象牙细粒微刻《仕女图》宫扇书写工整小楷的折扇象牙全面细粒《嫦娥奔月》折扇民国时期象牙彩绘《花卉》折扇象牙扇羽扇(孔雀翎)羽扇(天鹅翎)白骨孔雀尾毛折扇和象牙《十八罗汉》折扇檀香细粒烫嵌贴牙《琴棋书画》折扇西藏佛教檀香扇玳瑁嵌象牙折扇各种扇袋两用扇帽,既可引风纳凉,也可遮阳挡雨。扇的社会功能扇子除引风纳凉外,还有诸多社会功能。博物馆里的雕塑和绘画说明这一点。仪仗扇——等级和权威的象征神话和宗教中的扇——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古代女性手中扇——礼仪用品唐代以前,女子结婚时必须用扇遮面,洞房中去却扇子,名为却扇礼。扇子作为礼物,常用作君王赏赐臣子,亲友之间相互馈赠,文人雅士酬答之物。扇子还是人生道具,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扇。大家闺秀用团扇,英俊书生用书画折扇,农夫农妇用蒲葵扇,羽扇纶巾表现了诸葛亮的军师身份。扇子在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尤其在中国戏曲中,扇子的使用几乎处处可见。纨扇(团扇)折扇花鸟扇面山水扇面人物扇面书法扇面团扇中的花鸟画团扇中描绘的昆虫—蟋蟀外国扇除了亚洲扇文化有悠久历史外,十八世纪以来,欧美也出现精美的扇子。博物馆用好几个橱窗陈列外国的精品。日本折扇的出现不迟于公元八世纪中叶(中国五代时期),最初主要用于宫廷馈赠,江户时代以后,开始作为纳凉工具流行于社会中下层。以材质分类,可分为板扇(称桧扇)和纸扇(称蝙蝠扇)两类。下图左为桧扇,右为蝙蝠扇。日本的团扇日本的折扇十八世纪西班牙白骨折扇十九世纪英国七彩海螺钿贴贝克油画折扇墨西哥组合材料描金骨布面彩印《人物》折扇韩国前总统金泳三赠给启功的竹骨纸面《妙香山的夏天》工艺折扇泰国手工雅利袍心形草编团扇韩国竹骨纸质合竹扇法国象牙绢面工艺折扇法国拉花工艺折扇西班牙全木花卉图案折扇西班牙仿牙描金骨尼龙纺彩印《罗密欧与朱丽叶》折扇西班牙画骨图案折扇西班牙全木画图案折扇法国淑女扇西欧全木漆骨拉花双面绘《月季》折扇西欧木骨彩印《篝火晚会》折扇西欧组合材料描金骨尼龙纺彩印《建筑风景》折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