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8—5572(2010)06一O438一O3JournalofPracticalOrthopaedicsVo1.16,No.6,Jun.2010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胡少平,俞红文(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215129)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有临床症状且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诊断的19O例患者的l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退行性椎管狭窄主要发生在L~椎间隙,本组病例有133处;根据王永奇等椎管狭窄分型标准,以Ⅱ型和Ⅲ型狭窄为主,本组病例Ⅱ型97例,Ⅲ型74例。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滑脱及椎小关节肥大、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以及中央椎管矢状前后径及横径变小,侧隐窝、椎间孔变窄。以侧隐窝狭窄导致神经根受压患者症状最为明显,而中央椎管狭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运用螺旋CT进行完整的腰椎间隙扫描,客观评价CT征象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键词:椎管狭窄;退行性;螺旋CT中图分类号:R681.5—7文献标识码: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DISS)是引发中老年人腰腿痛并下肢运动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引起DLSS的因素主要包括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关节突增生内聚以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导致腰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从而引起硬膜囊内的马尾神经、腰神经根及血管受压或炎症刺激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其诊断和定位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影像的检查口]。本文对符合DISS诊断的190例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文献讨论螺旋CT对DISS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190例临床上都具有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其中男性128例,女性62例;年龄在39~81岁,平均51岁。病程14d~25年不等。190例全部有腰腿或臀部疼痛症状,20例疼痛局限在腰及臀部。有问歇性跛行64例,79例下肢有放射性胀痛或无力,55例有下肢感觉麻木和不同程度运动障碍。1.2CT扫描方法扫描设备为S0MAT0NSPIRIT双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条件:电压130kV,电流200mA,准直宽度1.5mm×2,层厚4mm,层距4mm,螺距1,观察视野200,扫描时间1.5S,重建间隔4mm,扫描平面尽量平行于下一个椎体上缘,机架角度根据定位像调整,扫描范围为I。~s椎间隙,从上一个椎体椎弓根上缘至下一个椎体椎弓根上缘,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抱头,屈膝,必要时臀部垫高15。~2O。,扫描完毕常规摄取软组织窗图像和骨窗图像。1.3主要观测指标椎弓根平面:即椎弓根的上下界之间的层面,该层面主要观测狭部的改变。椎间孔层面:即椎弓根下缘至椎体下缘之间的层面,该层面采用软组织窗测量椎问孔的宽度,黄韧带的厚度,采用骨窗测量小关节间隙的宽度。主要观察椎间盘、腰椎小关节及黄韧带的改变对椎间孔的影响。椎间盘层面:即相邻椎体上下缘之间的层面,该层面采用软组织窗测量硬膜囊的矢状径,主要观察椎间盘的改变及其对硬膜囊、侧隐窝的影响。椎间盘下部层面:即椎体上缘至椎弓根上缘之间的层面,该层面采用软组织窗测量侧隐窝的矢状径,主要观察侧隐窝的变化即神经根的受压推移情况。1.4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硬膜囊的前后径小于l0mm即为椎管狭窄l2]。侧隐窝的前后径正常大于3mm,小于2mm为狭窄[。]。病侧椎间孔比健侧或上、下椎问孔缩小50%以上时,才考虑其狭窄_4]。不少文献报道黄韧带正常不超过4mm,大于4mm即考虑肥厚,本文认同此观点。CT分型采用王永奇等[4椎管狭窄CT分型标准,I型为中心椎管狭窄;Ⅱ型为神经根管狭窄,即侧椎管狭窄,包括脊神经的入口区、中区(侧隐窝)和出口区(椎间孔)任何一处或多处狭窄;Ⅲ型为混合型即I、Ⅱ型并存。2结果全部病例由2名主治医师及1名副主任医师依据上述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独立完成诊断,意见一致者纳入分析病例。其中I型l9例(1O)(见图1);Ⅱ型97例(51)(见图2);Ⅲ型74例(39)(见图3)。椎管狭窄的部位分布为L。~有38处,L~有133处,I。~S有41处。3讨论DLSS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本组病例显示DLSS主要发生在I~椎间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