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粪便检查血吸虫病的诊断,一般可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临床诊断是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但不能确诊病人。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血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有粪便检查和活组织检查两种,若在受检者的粪便或活组织中查见虫卵或毛蚴,即可诊断为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的粪便检查有镜检法检查虫卵,孵化法检查毛蚴,也有孵化结合沉渣镜检。由于孵化法取用的粪便量多,在粪内只要有少数活虫卵就能查见,检出率比较高。孵化后的沉渣镜检,能检出部分孵化检漏的病人,能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孵化结合镜检是目前血吸虫病粪便检查的主要方法。一、病原学诊断的理论基础寄生在血管里的血吸虫为何能在粪便中查到虫卵?先从血吸虫产卵及虫卵分布讲起。雌雄合抱的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产卵,雌虫在寄生期间的排卵能力可有变化。如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后26~33d,每条雌虫日平均产卵150个,34d为664个,44d为时达2092个,58d为929个,68d为370个卵。雌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沉积在肠和肝等组织,仅小部分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小鼠感染大陆株日本血吸虫44d产卵最多时(2092个/日)分布于大肠、肝、小肠、自粪便排出和其它组织虫卵的比例为50.5%、22.5%、18.3%、7.7%及1%。又如用山梨株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ddy小鼠4~15wk观察,平均每条雌虫每天产卵2100个。到15wk时,从粪便排出的累计虫卵数占总产卵的28.2%;组织内虫卵以小肠为主,占沉积虫卵数83.2%,而肝内为15.5%。表明,同一种血吸虫的不同地域株和不同宿主,雌虫产出的虫卵在组织内的分布及排出体外的数量不尽相同。刚从雌虫产出的虫卵为单细胞卵,含1个受精卵和20个(16~30个)卵黄细胞,在组织内经10~11d发育成熟(含毛蚴卵),成熟卵在组织内成活时间约为11d。因此,日本血吸虫卵自产出、发育成熟到死亡约经21~22d。血吸虫卵从血管中通过肠壁(日本、曼氏血吸虫)或膀胱(埃及血吸虫)等组织释放到肠腔或膀胱腔中,然后随粪便或尿液排出,我们即可取粪便或尿液作病原学检查。但其机理尚未很好了解,一般认为涉及很多因素:虫卵的刺、血流的压力、肠蠕动以及毛蚴分泌的蛋白质酶等。其实,首要的应是随着虫卵中毛蚴的发育成熟,在虫卵周围形成病变,这是必要条件。所以排至外界的虫卵大多是含活动毛蚴的成熟卵。成熟卵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脱壳而出。因此,从粪便内检查毛蚴,即毛蚴孵化法为日本血吸虫特有的诊断技术。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曾采用的孵化法有量杯烧瓶沉淀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等。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有下列优点:(1)毛蚴计数高;(2)用水量少,可减少劳动力;(3)由于不需换水,可缩短操作时间,2—3min即可入瓶孵化;(4)器材轻巧,携带方便。为此,我们确定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毛蚴孵化的条件成熟的血吸虫卵有机会落入自然界水体中,条件适合时,卵内毛蚴活动增强,在卵内不停地转动,最终破壳而出,在水体中游动,这一过程称孵化。毛蚴从卵内逸出的时间非常迅速,仅0.1~0.3s。日本血吸虫卵孵化时卵壳大多数呈纵裂,毛蚴迅速从纵向裂口逸出。1、渗透压一般认为介质的低渗透压作用是血吸虫卵孵化的主要因素。成熟血吸虫卵在血液、肠内容物或尿液中是不能孵化的,仅被淡水稀释之后才能孵出毛蚴。粪便中的日本血吸虫卵需待粪液被稀释至一定混浊度以下始能孵化。研究证明,在0.7~0.9%氯化钠溶液中,大多数日本血吸虫卵的孵化被抑制,1.2%及其以上浓度全部虫卵不能孵化。0.8%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相当于4.0大气压(表1)。表1日本血吸虫卵在氯化钠溶液中一天的孵化力(温度20℃)氯化钠溶液浓度(%)未孵化虫卵数孵化虫卵数孵化率(%)渗透压(大气压)1.08433.44.10.88711.13.30.6762020.82.50.4344557.01.70.2304660.50.8对照1911685.9—(okamoto,1962)若以清水中的虫卵孵化率为100%,而在0.2%氯化钠溶液中虫卵的孵化率不减,在0.5%溶液中孵化率降为60%,在0.8%中降至7.5%,在1.0%中降至1.8%,未孵出毛蚴的虫卵在当时看来还是活的。2、温度温度是促使毛蚴孵化的必要条件,25℃左右是血吸虫毛蚴孵化的适宜温度,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