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唐璜读后感唐璜读后感《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终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袤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唐璜读后感第1页共11页《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虽然小说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阅历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瑛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攻击。第2页共11页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指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赞扬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唐璜》中的主子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闻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状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第3页共11页“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忱、英勇、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急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切。他没有愁闷无望的天性,但也没有驾驭自己命运的实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黛的经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溢诗意的志向。第4页共11页假如说因讽刺的须要,主子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那么诗歌的叙事者则担当起了思索和评论的重任。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争论、感慨、回忆、向往,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争论,充溢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妙。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非常精彩。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抒情描写特别精彩。第5页共11页拜伦擅长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在英语口语入诗方面无人可与之匹敌。拜伦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俗,悉与荡涤”。唐璜读后感“恶魔诗人”之称谓起于拜伦。为了500英镑的年金而接受了“桂冠诗人”称号的骚塞,对攻击他的拜伦,名之曰“恶魔”。第6页共11页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云,恶魔派的实质是要破坏现存的一切,是要用革命的手段扫荡大地。拜伦对贵族统治者的本质了如指掌。他认为,海盗比国家宰相还要强些。海盗“不过是在抽税/他和宰相所做的差不了很多;不过他比宰相虚心,宁处身于/较低阶层,职业也更光明正大”。对统治者之间的血腥斗争,他较雨果看得透彻,从不寄希望于米里哀主教式的慈善。他认为:“惟有革命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扫除干净!”第7页共11页唐璜自始至终有一颗和善的心。这不仅表现于对海黛的忠诚,而且他从斗争中救出了小女孩,细心爱护,绝不站污她的贞洁。“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语)。拜伦在《唐璜》里所表现的爱是极其深广的:他爱山川大海,爱纯净的女人,爱被压迫和被辱者,爱完全的人类。憎恨是应付整个丑恶世界的一个坚硬外壳,外壳裂开了,溢出来的是滔滔不已的.爱之河。读一读《唐璜》中的《哀希腊》吧,你就会领悟到诗人宣称“我第8页共11页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时,他明明是说,我太爱这个世界了。爱之至极就会对丑类的统治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伤,以致渴望早日离开这个世界。罗素称拜伦为“唯我主义者”,这很有点像。在拜伦看来,没有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东西。但由己推人,每个个体的自由都具有同等意义。拜伦对个体自由的崇拜,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而是一种社会志向,为了这种志向可以牺牲个人。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