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坛群英回搜扇日脸目峭凳猫脚幽自—徐刚毅和他的《老苏州》系列画册.郁乃尧钟建伟2500多年的苏州,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巷弄堂、城墙河桥、街坊市巷、名泉古井·一这些充满神韵的古城风貌,在渐渐湮没。幸好,近几年连续出版的一套《老苏州》系列画册,将那些失落了的文明从人们遗忘的大海里一一搜寻了回来。这套用图片今,面对已出版的两套画册中近15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五六万字的文字说明,徐刚毅感慨地说:“过了50年、10年,或者更长的岁月之后,人们将很多东西都遗忘了,却还能记住这本《老苏州》的话,这辈子也就值了”。找回失落历史串联起来的姑苏史话,就是已经出版的《老苏州·百年旧影》和《老苏州·百年历程》以及正在编纂的《老苏州·千年街巷》。她们的主编,就是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刚毅。很难设想在苏州这座文化古城里担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徐刚毅,在他的干部履历表上,却只有初中学历。1951年出生的他,1967年初中毕业于苏州市第一中学之后,再也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在经历了下乡、当兵后,他复员回到苏州,先后在民政和民族宗教部门工作。徐刚毅虽然没有再进过学校,但30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自学,尤其喜爱文学,喜爱地方历史。在宗教局干了10年之后,很想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当时组织部门也正在物色方志部门的领导人选,却苦于“清水衙门”,很少有人愿来。恰在此时徐刚毅“自投罗网”,而组织部门也并不看重他的学历,于是天随人愿,徐刚毅于1997年10月走上了这个岗位。上任之初正值世纪之交,回顾百年历史成为出版界热门的课题。能否编纂出一部反映苏州20世纪百年城市风貌和历史变化的图册,这是摆在徐刚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好在他早就对苏州古城有了关注,并且还有市领导和广大苏州人民的支持,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徐刚毅的愿望终于一一实现了。如苏州的古老文明,根植于姑苏的古城。然而,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古城经历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拆迁改造。作为专职的地方志工作者,徐刚毅深知肩头责任的沉重。面对如火如茶的古城拆迁,他痛心地说:“我无法改变由众人推动的历史,然而,个人绵薄的力量也并非一无用地,我可以去保存历史。在岁月长河里,创造历史和保存历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凭着对家乡真挚的热爱,他开始了艰难的“攀登”。要编纂反映苏州百年历史和风貌的图片册,设想很好,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经过了多年的动乱和建设之后,想再寻找那些历史的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曾有人告诫他别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但他却不死心,认准了目标,像一头牛似的默默地耕耘。事情确实是困难的。当那些早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们,怀着猎奇的目光,把发明不久的照相机对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皇城古都北京和沈阳,却很少有人涉足苏州。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民国的首都,武汉、天津、广州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大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而古城苏州,却长期紧闭城门,街道冷落,除了少数文人偶尔兴致,到此一游,留下几篇文章之外,外界人绝少光顾。徐刚毅曾翻阅了大量民国时期的画刊报纸,比如《良友》、《申报》以及外国人出版的画报画册,有关苏州的照片凤毛麟角。而北京、南京及上海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出版的史料书籍中也很难找到有关苏州当时的l志坛群英图片资料。近代的苏州,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缺乏波斓壮阔的历史事件,又极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所以寻找这些资料真是难上加难。好在苏州历史更多的是蕴藏在平民百姓中间,而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累又是其它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于是,他把眼光投向了苏州百姓。征集老照片的启事一经刊出,便引起众人的关注,不少人送来照片。在历时一年多的征集中,很难说得清有多少苏州人参与这项工作。最早寄来照片的是原政协副主席夏宗保,3张清末民初的虎丘和枫桥旧景,十分精致。最早送照片到方志办的是一位个体户,叫林一鹿,照片是30年代榴社(苏州旧时行会组织成员)的长卷合影,很有价值。问他有何要求,他只说,用过后照片归还就行了,因为上面有他的父亲,要留作纪念的。最早请徐刚毅上门鉴定照片的是博物馆原副馆长诸汉文,到底是老文化出身,保存的照片相当好,临别要打张收条给他,诸老不要,说:“放在我这里也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