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读书笔记侨谊实验中学史育萌第一部分重点摘录一、我国早期的化学启蒙者--徐寿。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化学教育系统的成形期。《奏定学堂章程》。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试用长达8年之久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7月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再修订。2003年4月出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二、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三、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三教统筹”,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即都应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五、科学素养: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六、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态度,过程,知识,技能。七、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八、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丰富大家的教育理念,让大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九、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主旨,科学素养的要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十、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世界的主流)与综合课程。十一、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与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科课程便于系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逻辑性较强,枯燥抽象,难度大,不利于学生接受。活动课程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力求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二、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为2学分,高中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必修:即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十三、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十四、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3,化学学科的特征。十五、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十六、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十七、化学课程总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分三方面来说:1,知识技能2,能力方法3,情感态度。十八、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由课程总目标,三个维度的展开目标和八个课程模块的内容标准构成。(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展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十九、根据有关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1,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2,知道“是什么”。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3,懂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