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贤思齐,让优秀成为所有学生的标签如果你依照一个人的现状去对待他,他会变坏;但是你如以他应有的样子对待他,他就会变成他应有的样子。——歌德女儿略通人事,一日问道:“哥哥(表哥)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为什么我不可以呢?”“因为…….”转念之间,我反问:“边吃饭边看电视是一个好习惯吗?”“不是。”“你是你们中四班的小老师之一,你觉得老师可以有这样的坏习惯吗?”“……不可以。”一日,又问:“为什么我们组的小朋友可以玩到10点钟才睡觉,而我8点半就必须上床了呢?”这个问题问过好几次了,看来她对我以往的回答不满意。换种办法“对付”她:“你们组谁是老大?”“是我……”“是因为你很优秀吗?”“应该是吧。”“哪你是要向他们学习呢,还是让他们向你学习呢?”“当然是向我学习。”马配好鞍,能成为好马。我给女儿贴上“优秀”的标签,她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自然就把自己的行为与之配套,尽量起到表率的作用。立其贤而能使之思齐。马斯洛的需要体系中对于自尊的需要的解释是这样的:培养和保持对自我的较高评价的需要;希望别人对自己有较高评价的需要。立其贤其实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承认,是对其较高评价的开始。学生为了要保持这种评价,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之符合,从而调动其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我。经典案例陈祈同学,生性幽默,活泼好动,常有好点子。因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心情苦闷。久而久之,人变得沉默寡言,言行举止乖张。作业不做,上课不听,有时公然在课堂上与老师唱反调,扰乱课堂,甚为老师不喜。在其他方面,卫生值日想方设法偷懒,轮到大扫除就溜号。晚上喜欢与舍友联床夜话,早上起不了床,常因晚点被关在宿舍内。班主任拓军凌老师与之谈话多次,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停课检查等手段一一用来,陈祁同学依然我行我素。拓老师没有放弃。经过细致调查分析,发现这个人有主见人缘好,挺能出主意,还喜欢鼓捣电脑。暑假要来了。放假前拓老师宣布要做一个班级自己的网页,挂在学校的网站上。并力荐陈祁同学做主要负责人之一,专门负责网页的实际制作和联络工作,这可是陈祁的强项啊。陈祁一下子楞在那里,嘴巴半天没合上。没想到老师这么信任自己,把这么一件大事交给他负责。拓老师特意从图书馆借了本网页制作的工具书送到陈祁手里,非常认真地说:“据我观察,你是个能力很强的同学,我相信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在暑期里拓老师隔周就会给陈祁打电话,询问网页制作的进展,提供意见和出点子,也总会对陈祁鼓励赞赏几句。拓老师有时会跟他讲其他优秀同学的故事,还会跟他讲自己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挫折。把陈祁当成了好朋友,非常信任他。陈祁工作非常认真,有时为一个技术问题钻研到深夜。同时他竟然还开始复习功课,自学在校时没有掌握的知识。新学期开始后,陈祁和其他几位同学因成功制作班级网页而被授予“班级特别贡献奖”。看着自己的照片贴在班级前墙,陈祁没想到自己还能成为这样的榜样。以前那个调皮捣蛋,不思进取的陈祁象是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在各方面沉稳了许多,获得了老师交口称赞。后来在班干部改选中他被选为体育委员,处处以身作则,出色完成校运会的组织工作,也为班级管理工作出谋出力,真正成为全班同学敬重的楷模。案例分析Rowan(1989)和R.W.White(1959)认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动机---对能力感的需要。R.W.White认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内在需要。能力动机表现在孩子们为表现得好而努力,表现在伴随着成功表现时的自信感和价值感。陈祁同学因长期学习落后,心情郁闷而又无法自我调整,导致心理失衡,行为言语偏激反常。事实上他的种种行为的真实心理是要引起老师们的关注。而我们忽略了。学生是需要被关注的,后进生的心更脆弱。这种脆弱的心理本质和他们必然外显的“强硬”的尊严“需求”交织成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们强烈需要关心爱护,一方面他们又断然拒绝老师给予的不恰当的关注---如直截了当的批评---哪怕是语音语调高了点,眼神调侃了点。拓老师巧妙地利用班级任务,针对陈祁的电脑特长,不着痕迹的给他贴上个“值得信赖”的标签,让他觉得自己有可取之处,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为班级出力。他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