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等待学生“开窍儿”每一个学生,每学一门新课,特别是外语、数理化等“较难”的课,都有一个“开窍儿”的过程。不管你在意不在意,让学生“开窍儿”,都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如不开窍,学生就会卡在起步阶段,进退不得。而且不卡便罢,一般一卡就是一大批学生,一卡就是学生的一生。怎样算“开窍儿”?跟着老师,能顺顺当当地向前走,不跟老师,自己也能慢慢地向前爬。是不是要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开窍儿”?也不一定。即使刚刚入门,刚上了两次课,只要思路清晰,学习轻松,目标明确,此后不需老师太操心,就算开窍儿。“开窍儿”也好,“顿悟”也好,大致意思都应该是经历了一个“混沌期”,“突然明白了,不迷糊了”、“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了,知道该怎么办了”。“开窍儿”应该是学习的转折点。不管多难的课,只要学生一开窍,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不管多容易的课,学生不开窍,都是很可怕的事儿,就好像刚吃第一口饭就卡在喉咙眼儿里咽不下吐不出一样。万事开头难。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开头变得很容易,否则,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轻松入门,不然,来学校干什么?入门就像火车启动,开窍之前可能慢如蜗牛,开窍之后可能风驰电掣。有些所谓的难课,实际上很容易。比如外语,外国两岁小孩儿都很容易学会。比如编程,国内外许多小屁孩儿玩儿的很老练,也没有老师教。所以,所谓的难课,恐怕都应该归结于教学设计不合理。设计合理,老师和学生都会非常轻松。如何缩短“混沌期”,让学生尽快“开窍儿”?我觉得有以下几点:1.明确“混沌期”和“开窍儿”的分界线。这个很简单,通过观察,老师很容易看出来:“开窍儿”之后,一点就透。“开窍儿”之前,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总是如听天书。每个老师都可以确定自己的开窍标准,比如英语,学生能够自己用音标拼读一些文章,习题能轻松地做对大半就算开窍。好,最低标准你自己确定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这些最基本的任务,否则其他一切免谈,窍都不开你能做什么?如果你上初三了音标还不会,对不起,一边干着初三的活儿,一边老老实实弄你的音标。2.盯住最差的学生。差生一开窍儿,全班学生肯定都开窍儿,差生不开窍儿,可以肯定你的教学设计有问题,绝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儿,至少有一批学生跟着不开窍儿。所以,一定要根据差生来设计教学路线,差生都能走的路,就像飞机跑道,尖子可以在上面飞。差生不能走的路,就像崎岖的羊肠小道,尖子也跟着受累,全班都非常吃力。总之一句话,开窍的前提条件一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差生感到吃力,二是不会拖尖子的后腿。响鼓不用重锤,你本来就应该少操尖子的心,把大部分心思用在差生身上。3.先实践,后理论。许多课可以把实践性的东西先抽出来让学生练习,建立并强化感性认识,老师少讲或不讲为什么,学生少问或不问为什么,只管老老实实地练习,这样学要比先理论,后实践,边理论,边实践容易得多。简直太容易了!让学生开窍儿的过程就像学游泳,操作要领一讲,让他自己扑通一阵儿稀里糊涂就学会了。站在干地儿干讲,在沙滩上比划,一辈子也学不会。难课是学生难学,不是老师难教,因为难课干讲没用,需要学生大量练习,老师就应该特别闲。容易的课,老师还没闲一会儿呢,学生弄完了,你就得不停地“喂”,所以越容易的课老师应该越累。学生没开窍时,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不多,真正需要学生去探究的东西也很少,在学生开窍之前,过多的讲解和探究弊远远大于利,可以说有害无益。练习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强的很呢!如果你抽的准,说不定初一抽一鞭子,许多学生能一直转到初三。4.避免“塞窍儿”。绝大多数老师在讲新课时,都是从“基本知识”讲起,本意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殊不知,有的教材绪论、前言、第一章、第一节、……,这些基础知识看似简单,对刚接触它的学生来说似乎也不难,但抽象空洞,不清晰不具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各种错觉,很容易把学生的“喉咙”卡住。所以,你要特别注意:开学第一课,不要玩儿虚的,要特别直观,特别清晰,还有特别简单,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否则,上来就是一个软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