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了解小学生心理需求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顺应孩子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班主任与小学生朝夕相处,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最多、最深刻,能够合理地抓住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以正确的诱导、满足,对小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班主任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由许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和学前教育、社会影响等。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有统一的共性又存在千姿百态的个性。展开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学生特殊的个性需求,也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普遍性需求。小学生的整体共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的需求小学生步入校园,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和疼爱的目光,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密的玩伴,他们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产生一种“爱”的需求——存在于校园中的教师之爱,同学之爱。面对教师尤其班主任爱的需求,则是他们对父母爱的需求的转移和延伸。这种爱的需求是迫切的、贪婪的,爱的满足会使一个个小生命蓬勃生长,生机盎然。反之,得不到爱的小学生则会产生强烈的忧虑、困惑、苦恼、烦闷的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应该爱生如子,象太阳一样把爱的光芒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灵田地。要用温柔平和的语气谈心,用慈爱的目光抚摸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爱的存在。亲其师则信其道,则效其行。对班级而言,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集体的形成。对学生而言,爱会使一个孩子心胸博大、无私,热爱亲人、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但是,班主之爱如同父母之爱一样切忌溺爱,爱要有度。爱与严要适度统一。严是手段,爱是目的,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班主任工作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归宿。2、尊重的需求对小学生个体而言,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独立、成熟的“大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于是孩子们会自然产生一种需求——平等、尊重的需求。他们需要老师听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甚至希望在学习中帮助和指导老师,反感不平等的包办、强制和命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细心观察和用心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华,这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独立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心理品质等。一个没有过多约束、限制的饱满生命一定能创造出许多新的东西。当然,完全独立、自由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其成长不利,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因势利导,给予适当限制,增强、培养其自控力。3、奖励的需求孩子和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而且他们还更加在意老师对他们成功的肯定——奖励。于是,奖励需求在小学生身上体现的也很明确。奖励的效果能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发的,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力量。通过奖励能使人在某各刺激下产生良好动机,始终维护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从而以极大热情去从事某项工作。班主任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适时、适地、适度地去奖励,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周会课上班主任热情洋溢的表场,光荣榜上的一朵小红花,量化考核表上的分数等都能收到奖励育人的良好效果。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奖励的艺术,而且能同时培养孩子们虚怀若谷的心态,避免其虚荣心的膨胀。4、表现的需求仔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中有突出的表现需求。比如,游戏中,他们常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上积极踊跃地举手,有的学生甚至等不及老师提问而违反课堂规则抢答问题。这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表现需求是小学生坚持自己思想,急于展示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因为表现是他们积极思考、判断的结果。虽然有时不够成熟或有失偏颇,但说明他们积极思考了,说明他们独立判断了,说明他们有主体意识和活动了。表现需求是小学生成长过程或受教育过程中的正常需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