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校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镇江实验学校高先峰校外课程资源是对科学课程中教学资源的巨大补充,充分挖掘校外课程资源是目前经常探讨的问题,对此,我校也制订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一课题。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将如何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准备一个实施平台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学校、教师创设的平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养成。因此,在活动实施中,应尽可能多地进行调查、考察、参观、实验、交流等学习活动,并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开展活动,不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并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如何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呢?学校考察了周围环境,利用学校周边有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种场这一特有的资源,建立了以江苏省蚕种场为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为基地的科普教育基地,充分挖掘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探究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学校为此不仅制定了实践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以校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蚕宝宝的一生》,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鲜活的材料,《蚕宝宝的一生》属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世界”的内容,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作为校本教材,是因为通过养蚕的一个全过程,能为学生提1供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重大问题。二、提供一份探究材料由于有了校本教材,使得对蚕宝宝的研究有了基础,可是由于城里饲养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蚕宝宝的一生》的时候,我们提前与省蚕种场进行联系,委托他们提供蚕卵、桑叶、蚕盒、温度计等材料,在课上分发给学生。学生回家以后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汇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个个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都有感言,个个踊跃举手。在养蚕交流会上,学生们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还有的一位男生播放了他拍摄的蚕宝宝吐丝结茧的录像。通过开展这样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科学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蚕宝宝的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开展研究的兴趣。三、维持一定研究兴趣整个饲养的过程,从蚕卵的孵化到蚁蚕,从幼虫到结茧,从出茧到羽化成虫,一共要几十天的时间,几十天对于成人来说可能不算长,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更何况在这几十天里,孩子们还要每天对蚕进行饲养、观察、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参观调查、总结反思,让学生在活动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照顾蚕宝成长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2这就要求孩子们还要学会能到书店,图书馆或是在网络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所做的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一种负责任的勇气、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四、培养一些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养蚕这一特色校本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我要学科学”,而不是“要我学科学”。例如:在养蚕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蚕的孵化、结茧、羽化等过程进行观察,还要观察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等蚕的各种形态,通过对蚕的仔细观察,让学生对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发生兴趣,从而喜爱上蚕宝宝,通过培养学生对蚕宝宝的爱心,使学生喜爱小动动。热爱生命,感受生命之美,在养蚕的过程中,学生还要了解蚕宝宝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要干净、卫生,不能有污染,喂养蚕宝宝的桑叶也要求很干净,不能使用农药,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在此,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