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课堂教学之实录与案例分析东西湖区新岭小学胡景华对于教学设计,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理解的:(1)对教材的分析包括:理解课标,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理解课标,课标的要求、成就标准与教学建议;熟悉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知识内容;梳理教材,把本质功能内涵的东西进行梳理,了解这个(课)单元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如学习认知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方面)。通过分析决定内容的取舍、整合;通过分析决定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分析决定教学活动方式。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2)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目的是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摸准学情,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学依据。(3)确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哪种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总的要求是教学设计中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重要,而教学目标则应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4)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一方面需要考虑教材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哪些内容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内容的过程,使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例如我在上《爷爷的芦笛》一课时,是这样理解和设计的:本课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课文安排在“爱在人间"这一单元里,表面看起来,课文没提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体现了爷爷对强强的爱,倾注着爷爷期盼强强早点成长的真情。为了让强强能经历风雨见世面,尽快地成长起来,在明知有狂风来临之夜,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强强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强强级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真正明白爷爷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爷爷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但“用心良苦”中恰恰是真爱的体现,真情的流露。l、【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明白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3、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设计理念】1.巧抓主线,贯穿全文。一直以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因此,抓住三次写“爷爷的芦笛”的句子,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抓住了这条主线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情、景结合,走进内心本文的第三部分,也即课文的7~13自然段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强强的反应。作者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边描述环境边记叙强强的反应,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环境描写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环境恶劣,又能反映强强的坚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由第九自然段的人物描写——“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为切入口,先让学生品读这个句子,然后思考强强此时为什么会这么害怕?从而回到文章的第八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抓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品读第八自然段体会狂怒大海的可怕。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可怕的夜间大海,强强才会如此的害怕,然后再读这句话。由于有了环境的烘托,强强恐惧的心理才能让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