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作业要求:提交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结构图及一个教学难点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案提交时间:2014-08-16作业的正文内容:《逍遥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升人生境界。2、感受庄子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逍遥境界的内涵。2、理清文章思路,欣赏“寓言”艺术之巧妙。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梳理字词,疏通文意;此为第二课时,理解庄子思想,赏析艺术之妙)教学设想:紧扣文本诵读品味,适当延伸思考。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初步把握文章思路。师:文有三读,初读获得初步感受;大家读懂了吗?生:(没有)师:这就需要我们再读,钻进去,找思路,辨情感。方法一:抓住关键段落,抓关键句。师:这篇文章的关键段是哪一段,关键句是哪几句?生:第七节。最后两行。至人、神人、圣人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方法二、借助阅读经验。师:我们曾学过庄子的《秋水》,他借助河神和海神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小大之辩。庄子很善于用寓言阐明哲理,此文是否也是这样,将哲理穿插于寓言之中呢?看1-6节写了什么内容?——唤醒经验和旧知。(读读议议)生:全文分为两层。先写寓言,再写人世。生:第一层:动物世界的寓言:鲲鹏、蜩、鸠等等。第二层写人生感悟。二、诵读品味,理解庄子的思想和情感。品读1-3节。师:1-3节中庄子花费笔墨最多的是什么?生:鲲鹏。生齐读1-3节。师正音。(请生判断如何读,如何断句)思考:1、鲲鹏有何特点?生:体积大,气势大,飞得高,志在千里,并去实践。师:概括得很好。这里写鲲鹏飞翔时,有一个字用得很特别,“水击三千里”为何不用“激”?生:“击”表现得更有力,击打在水面上,可想象发出巨大的声响,也写出鲲鹏飞得很快。师:鲲鹏飞得很高,飞得很有力。我突然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飞”字让人联想到什么?生:自由。师:我记得有一句歌词:让我们飞得更高。这里的“飞”指什么?生:自由,追求的梦想。师:鲲鹏志在千里,梦想实现了吗?生:实现了。师:自由实现了吗?生:没有。师:从文中找找根据。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师:这句你翻译下,是什么意思?写的什么?生:这句是想表达鹏鸟飞得高。生:“去以六月息者也”——鹏鸟飞行要凭借巨风!(没有一种绝对的自由)思考2:除了鲲鹏,文中为何还写了许多别的小动物?师:找找文中还写了哪些事物?生:南冥、北冥;野马、尘埃;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斥鷃等。师:为何作者要写这么多事物?(思考留白)师:这些事物可分成哪两类?——(搭设台阶)生:动物和植物。师:南冥和北冥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大的和小的事物。师:的确,作者写的事物涵盖了庞大的和极其微小的事物,这样写有何好处?师:给大家引入两个成语:一个叫“朝夕相处”——整天在一起。一个是老少皆宜——所有的人都合适。大家可以发现,将“朝”和“夕”一天中的两端并在一起,可以表示整天。那么作者将大到极处的“鲲鹏”和小到极处的“尘埃”和气息并在一起,想表明整个自然界都怎么了?生:都和鲲鹏一样没有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师:非常好!具体找出来它们各自的限制,一起读一读。(生圈划,读)思考3:除自然界和作者认为的真正逍遥的人,还提到哪几类人?齐读“故夫知效一官”至“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师:这三类人,在你的理解中,属于怎样的人?举例说明。(1)“知效一官”者生:属于人中之杰。如管仲辅佐国君,为一代贤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的化身。师:在庄子看来,“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指什么?“故夫”承接上文而来,读上文,再讨论“此”——“此”指斥鷃。其视自就像斥鷃一般——注重于外,“有所待”。(2)“宋荣子”流师:“宋荣子”笑怎样的人?如廉颇大将,晚年因赵国国君不信任不重用他,找乐乘替代他的职位,他一气之下攻击乐乘一直追到魏国。宋荣子笑的就是他这种境界。紧扣文本品味:“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此境界不可谓不高。“定乎内外之分”即对自己的价值定位很明白。“斯已矣”,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