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抒真情训练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金色年华,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怀。2.感受文学作品及美丽大自然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反思自己的依依往事,学会说真话、抒真情。目标描述:1.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心,发言为诗;又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说,人的内在情感必然要外发表现出来,表现为言语时就是诗歌。这几句虽然只是诗论,同样也适用于为文。你看,于漪老师小时候观图如画的情形多么生动,秦文君笔下的贾里多么鲜活,这都是作家心中有图有画,心中有儿童形象。所有笔下的人和物都是心中所想的真实外现罢了。2.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的境界呢?很简单,关键是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令你感受深刻的每一个瞬间。例如《幼时记趣》中描述的种种物外之趣,试想:如果主人公不是极富想像力的儿童,或者换成是一个年少老成的儿童,那恐怕就不会留心一只小小的蚊子,更不会对其大感兴趣,而有“留蚊于帐”“徐喷以烟”“观蚊如鹤”等一系列的故事了吧;再如《十三岁的际遇》一课,作者要不是与北大有着如此的渊源,更有着两年多学习生活的切身经历,也就不可能对北大有如此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了。学习建议:1.试试以一个儿童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问问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缺少什么,追求什么,每天的生活中有哪些趣闻逸事等等。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活及其生活的世界,才可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2.我们强调说真话,并不是什么真话都说,有些真话很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所以,我们要睁大自己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生活,去感受更有情趣的体验。【片断赏析】片断一: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赏析:详写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的深刻影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都喜欢朗诵,而且很动情,因而极有感染力。同时又各具个性,读古文的是“头与肩膀左右摇摆”,侧重于体态的刻划;教白话文的是“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侧重于眼神的静态描摩。而这些细微的差异,若非用心去体验去观察是无法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的,当然首先必须是作者当年被老师所深深吸引和感染,心中有话笔下才有情。片断二: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