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由祖辈隔代抚养。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一个不客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兴利除弊,多管齐下,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而寻找策略。【关键词】:隔代抚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策略一、观察到的问题1.任性、冷漠、性格孤僻、沟通能力差现时调查表明: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易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亲情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留守的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情感缺乏是留守未成年人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同学和老师的关心置之不理,甚至恶言相向,对看不顺眼的同学直接动手。2.自我约束能力差,攻击性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监护权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造成留守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青少年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部分留守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说谎、打架等行为。3.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再加上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青少年。于是恶性循环,自暴自弃,甚至连有些家长都说,孩子到学校就是为了养养大,防止学坏。而其中不少学生最终由于受不了在学校的无形压力而选择退学。4.人生观发生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1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4]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对人生问题、对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诱惑和影响,人生观、人格个性的发展出现偏差。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1.亲情的缺失,监护人监管不力被访的父母中,有不少认为孩子已经不小了,也不黏父母了,很多父母只在过年回来。打电话也只是过问下成绩。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托管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对孩子的约束力不强,也比较容易溺爱,在交流中多数监护人表示,孩子大了不听自己的,等孩子父亲回来再管,以致很多问题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祖辈对孩子的教育不力将学生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学生普遍认为反正家长也不重视,于是更加放任自流。托管监护多是把孩子交给专门负责烧煮,洗衣的家庭托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