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词语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温暖人心的诗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也认识诗歌中的新朋友,现在你还认识它吗?谁来读一读。2、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一起认识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二、品读诗歌(一)、创设情境导入(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2)、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3)、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感到()。(4)、(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二)自由朗读诗歌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画出一张笑脸)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3.学生自由读文。(三)学习第一小节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2、指名读第一小节。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送给盲婆婆时他乐意吗?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5、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6、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画出一颗爱心)7、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四)学习第二小节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3、“您”说明了什么?4、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平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陪爷爷奶奶,拓宽孩子的思维)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有爱心这个主题)(五)学习第三节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2.理解第一句:(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3.理解第二句:(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可以练习《乡下孩子》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想象说话)(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5,背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