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外名句汇编283.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译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284.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译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或没有意料时就采取行动。285.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孙子兵法》译文: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通流不竭。286.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译文:良善的社会风气,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287.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译文:前人的历史教训,是后世人最好的老师,意思是通过学习历史,避免重蹈覆辙。28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译文:前者意思为顾前不顾后有考虑不完善的意思。后者多为双方为了利益而导致忘估第三者得意289.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译文: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290.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译文:女人为欣赏自己,自己心爱的人(这里专指男人)而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显得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效死。29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29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译文: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29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译文: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敌人29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译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29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译文:眼睛因为不能同时盯着两个东西(或两种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为专注所致);耳朵因为不能同时听取两种人的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296.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译文: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29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译文: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29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29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无法走到千里远的地方30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战国《荀子•劝学》译文: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301.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译文: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30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译文: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30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译文:君主是舟,百姓是水,百姓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30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译文:(在学习中)不听比不上听说,听说比不上见到,见到比不上知晓,知晓比不上实践。305.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