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学生“上道”为领学生“悟道;”””夸美纽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在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有一项独具特色的教学举措就具备这样的功效,这就是他们的“导学纲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8日对这所学校的经验有专题报道)。一、“导学纲要”的缘起目前,国内关于“导学案”、“讲学稿”的研究与实践十分盛行,其针对的主要之点,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无疑对教学改革发挥了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作用。沈阳二十中学的干部、教师经过研究进一步发现,现有的“导学案”、“讲学稿”虽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但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过程来看,更多的还是在沿着教师给定的“路线图”行进,这就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仍然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学生缺少自身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其主动性的发挥并不十分充分,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质量并不高,表现为缺少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有时当学生带着教师划定的一个框子去对应教材学习时,其对知识的实际感悟能力有时反而会相对有所下降。因此,大家思考:如何找出一个比“导学案”、“讲学稿”粗略、对课堂教学更有意义,特别是对学生思维发展更有帮助,能代替教案与学习笔记的“东西”。2008年,在学校的教学研讨课中,几个学科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使用了教学辅助材料,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其他教师纷纷效仿,也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及时地对这一教学现象进行总结,经过研讨,大家认为,这一作法的积极与特色之处在于:它更加有意识地将“导”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这种“导”并不直接指向知识内容,而是指向理解知识的过程,指向学生理解知识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以及思维发展的高质量,实现了通过学生思维的高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如:物理课上教师以“圆周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加速度?”这样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切入。在化学课水分子质量的学习中,教师手持的矿泉水,以“500毫升的水有多少水分子?”为题引入教学内容。地理课上教师有意隐去人口的迁移图标表示方向的箭头,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有意识地尝试通过提供一种有效的“线索”,引发学生展开对“案情”的思索与破解,形成学生在活动、自主、变化、多解、交流、碰撞、补充、完善中的头脑高度活跃,通过眼动、手动与心动,最终有质量的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线索材料后来被称为“导学纲要”。二、“导学纲要”的概念“导学纲要”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教材、学情,结合教学需要,由教师为学生设计、提供理解的有利于促成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与冲动,并展开积极的思维碰撞,实现自主、高效地掌握新知识的有效信息(材料)。“导学纲要”一改过去导学案通常直接指向教材知识重点与体系的作法,通过多种激发、铺垫等途径,让学生通过关键性学习信息切入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在保证学生在思维发展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学习的高质量。“导学纲要”用潜在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纲要”并不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体系之类的东西,它实质上是以一种辅助材料为表现形式的与本节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关键线索,通过这一线索,能在教学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三、“导学纲要”的“十二式”(一)用疑难性问题导学教师为学生出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而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创造出一种“困境”,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利用学生讨论中生成的积极认识与新生问题,通过有效点拨,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用挑战性问题导学教师基于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形成学生的“求解欲”,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