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综述美国的Cronbah发现智力分数与中学生校园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0,国内报告说初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777。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一般学校中智力正常的学生人群几乎占100%,但很多智力正常的学生其学业方面很不理想,尤其是理科学业方面显得更为突出。而且,智力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越密切,而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联度越低。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十分广泛,除智力以外的所有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学生个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五个因素。它对学习起着间接作用,智力因素不为学习活动本身所固有,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照样可以进行,只是效果不好而已。正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外加物,同时由于它的参与,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就把非智力因素定为学习活动的心理条件,学习的动力。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而且还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本文探究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详细论述了努力改变学生外部环境参数,引导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应对策略。首先,从学习的个体内因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1.动机、兴趣与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则是他们学好知识的内因,也就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它可以来源于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本身的向往,紧张学习(包括解题)后感到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需要。动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每门学科的学习动机、兴趣,并非一开始学习它时就明确存在,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增强的。记得去年第一学期,我总是用一种和颜悦色的态度与学困生交谈,鼓励他们失败了不要灰心,振作精神一定会追上其他同学……本以为一番忠言,能令他们奋发图强,迎头赶上。殊不知,当时的他们表现出一副言听计从的模样,事后却依然我行我素,俨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考起试来依然不及格。于是,我试着实行了另一种办法,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我把几位最差的同学叫到身旁,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你们都不要跟班上其他人比,每位同学都与面前人相比,看看每次作业或考试谁第一名。"事后,我每天从工作中或闲暇时抽出时间给他们辅导,并嘱咐班委平时要多给予几位同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看着他们那因得了"第一名"而高兴万分的模样,我知道,成就感让他们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们有了胜利的喜悦,更有了进步的勇气,学习的兴趣。2.学习态度、情绪与学习。学习态度可分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寻求对学习的理解和组织;注意学习的保持;善于应用学习资料。消极的学习态度则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被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不讲究学习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遗忘率高,不关心与学习有关的课外读物。学习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的价值。学生一旦领会与接纳某一学习的价值之后,其学习态度必然趋于积极;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新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和探索,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才会得到发展;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3.学习情绪情绪是人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