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1首先,要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如在讲“气体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气体溶于水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隙大于水分子之间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气体和液体体积为什么不能相加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独立思考能力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3创设情境,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会正确地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绪言课,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实物,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4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比如教学高一化学“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做一系列的实验:钠的取用及切割、钠与水反应、钠与空气的反应,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随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钠可以用小刀切割?铁、铜等金属可以吗?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可得出钠的那些性质?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如果将钠放置在空气中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进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1巧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即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惑,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问题”进行“导思”,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各种问题,使学生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接下来我将针对“问题”从几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2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如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独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疑:如何用实验证明强酸制弱酸原理?如何选择药品呢?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接下来可以提供实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并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理论依据。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教材进行独立思考。4提出问题后,应留足“空白”。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留出一段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冥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