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写作中的情感旋律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写作文也一样,文贵有情,情贵其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写作的目的也正是在于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不写半句虚伪的、不着边际的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与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抄袭、仿作、套作等“二手”假作文比比皆是,现在仍有大多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真情实感者少。那么,作为教师该用什么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呢?(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发泄的触发点,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进感情,进入习作的最佳状态。喜欢什么写什么。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则可能没有写作兴趣,若要求“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焦点新闻、身边趣事、生活现象等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也可以尽情发泄。有些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我便让他们写一介绍某一电子游戏的规则、玩法及技巧的文章,再让他们写一篇对这一游戏进行评论的文章,如《……的玩法》、《电子游戏之利弊谈》等,这样写了的文章,认识、感受、体会真实深刻。怎样想就怎样写。在一次上作文时,我问大家有没有被父母惩罚过,你对父母的处罚态度如何?学生说出自己的委屈与不满后,我便引用了美国总统里根的一则小故事:8岁的里根在踢足球时打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祸的里根向父亲承认了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他没有钱,父亲说:“钱我可以给你,但你一年后必须还我”。从此,里根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终于还给父亲12.5美元。之后,我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母亲叫他向父亲认错,父亲听了孩子说“我错了”,就原谅了他。后来,这孩子成了罪犯——法律不会原谅他。同学们若有所思,我便说:“这节课就我讲的两个故事,把你的感受看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入分析讨论之中,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思路、新的题材便在心中诞生了。(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有了可写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加工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第一,要合理地运用事件,去粗取精,选择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环节作为重点来详写,次要一点的环节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干脆不写。文字的功夫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不能随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胆取舍,无用而多余的笔墨要删之毫不留情。第二,要适当地铺垫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写作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我们为事件创设必要的前提或环境。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亲买橘子的情节之所以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把这一细节放在家里连遭不幸的背景之下来刻画的,父亲那深深的舐犊之情便跃然纸上。在成功铺垫的同时,别忘记了恰当的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理。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要让他自己在读者面前充分的展示。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诸多方面,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当然,描写时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现其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作为学生又该如何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一)集生活点滴,表真挚情感要想所写的文章具有真情挚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生动鲜活、感人肺腑的,而不是耳熟能详、陈旧呆板的。只有材料感人,才会写出真情,打动读者。例如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