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海安县南莫中学刘锡明【适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适用单元】《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一节【课标要求】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所出版教材《信息基础基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计划用一节课时间完成。这是一节偏知识性的内容,所介绍的内容是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本节课教师力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通过引用各种实例,启发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指导学生发散思维,体验信息获取无处不在近而认识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争取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的互动,相信我的学生已经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了解到了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知识水平的相互差距也已逐渐地拉近,对高中信息课程的起点,研究方向,所学内容等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1、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对计算机课的不重视及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原来信息技术课也和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一样,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内容,而只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这显然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相违背。2、进入第二章,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更加深入一次,所以计划从这节课起就要开始重点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新世纪需要创新型技术人才,而创新型技术人才的一个很大衡量标准就是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而且这一能力的培养并不因操作能力的高低决定同学不能掌握。4、高中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已经达以一个较高程度。因此可延续教师在第一章三节课中的一贯思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力求使同学们自行解决知识目标,得到信息素养上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2)熟悉并运用信息获取过程的四个步骤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明确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信息获取的重要性2、方法和过程:(1)经历观看视频演示实例,交流解决实例的过程,分析推理并掌握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四步。(2)能通过习题解决,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课活动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务实而有效地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通过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结合学习生活的事例,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所学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四个步骤教学难点:讨论并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从而关注信息获取学习及实践的重要性。【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思路: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本节课知识性内容远远大于操作性内容的特点,总体思路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话题。学校即将举行田径运动会,但不知计划的几天天气是否适宜,引导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方面思考。再列举一个话题:国庆节7天长假将至,假如你去北方城市长春旅游,你准备如何前往,请综合考虑,选择较佳的交通工具。通过两个事例,从而归纳、分析、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再通过一个热门话题,巩固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海世博会还有不到一个月就闭馆了,假如老师一直未去过,如果请学生帮忙了解世博会的有关信息,该了解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获取这些信息,获得的信息是否有用等多方面来进一步剖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课上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定非常活跃。通过这些事例从而培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