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痴”字的含义,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于作者一样的“痴”人。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一、教学导入杭州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而杭州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的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解了课文的字词,理解了课文的大致意思,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三、咬文嚼字品痴行1.同学们刚刚读完了课文,老师想问下大家,你们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张岱的形象?明确:“痴”字2.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痴”字该如何理解呢?是不是“傻”或者“痴呆”?那么,文中这个“痴”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明确:痴,痴迷的意思3.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张岱的痴?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4.教师:为什么是这两句?5.教师:其中哪句话点明了作者出行的环境?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6.教师:大雪已经连续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全都消失了,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安静、寒冷、寒气逼人注意朗读停顿:湖中/人鸟声/俱绝7.教师:你觉得什么字用得特别传神?明确:俱和绝8.你能联想到什么成语?或者我们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示例:鸦雀无声、万籁俱寂、冰天雪地9.哪个地方点出了作者出行的时间?明确:更定10.教师:“更定”是指几点钟?明确:晚上八点左右11.教师:天寒地冻的晚上八点,张岱选择了去湖心亭看雪,还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同学们,如果是你们,此时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回答)示例:躲在家里边烤火边看电视,躺在被窝里看书讲到这里,老师给同学们穿插介绍一下,张岱一生多次去过西湖,对西湖之景可谓一往情深。屏幕显示: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翻译:我生不得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他对游西湖的方式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屏幕显示: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西湖七月半》由此看来,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是为了在无人打扰的氛围中领略雪景所独有的自然之美,说得通俗点,张岱就是想孤零零的一个人去看雪。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总结为“痴”行。(板书:痴行)12.同学们,讲到这里,你们觉得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特立独行、超凡脱俗、富有闲情雅致(板书)13.教师:我们一起来读下这段文字,感受张岱这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屏幕再次显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四、身临其境赏痴景1.教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教师:那么,张岱在这里所描绘的到底是一番怎样的雪景呢?请同学们看到老师屏幕中的这幅图,我们一起试着来感受一下张岱所描绘的这一幅雪景。教师朗诵:在一个雪后的傍晚,我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只见西湖雾气朦胧,冰花弥漫,远望天、云、山、水,白茫茫的一片,是何等的苍茫与寥廓,湖中依稀可见的唯有西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