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第96篇《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一次我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角度去看问题。他研究学习最差的学生,他分析了儿童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最初可能是婴幼儿时期生过病,后来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这些不正确的教育,主要包括这几项:1、家庭中经常发生矛盾冲突;2、家庭智力生活贫乏;3、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4、出生后的前两年没有和母亲共同生活。找到这些病根,对症下药,最后药到病除。从研究出发,其实可以避免很多治标不治本的情况。看完后,不得不相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走科研的道路,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回想自己,我11年毕业来到外小,第一年做班主任,作为新老师,当时的体验相信跟现在很多第一年第一次做班主任的老师体验是一样的,充满错综复杂的情绪。然后很积极很迫切地向其他教师求经验。我发现求经验是对的,但并不能对症下药,毕竟有些道理,碰到某些后进生,就可能管事。凡感冒都喝感冒冲剂,总会治好某些病人的。(可是其他班集体搞得好,而你的班集体用人家的办法,却不灵了。而且有的教师有些绝活,能把调皮的学生镇住,而这些绝活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只能做不能说。所以公开说出来的经验,是达不到那样的效果。)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是,在求经验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了解(了解自己的班级,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迷信,不能乱用。更需要自己去探索。然后让自己慢下来,调整心态接受并告诉自己,班上有后进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接着就要自己去找方法,慢工出细活,有时候需要静待花开。我们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抱着科学的态度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但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做到不要自我中心去想问题和解决问题,多注意结合学生特点,提高自身的教育艺术。因为我们经常在某个经常性调皮捣蛋的学生发生违纪现象时,按照“自我”的习惯思路来执行管理。经常性调皮的学生常常都是“明知故犯”,而我们沿着思路自然就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有过跟学生心平气和的沟通,但发现心平气和只能说明我的态度比较正确,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更不能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也有过适当的惩罚当做补充的教育手段,可也发现有部分顽童永不止步,一犯再犯。其实就是工作没有做到点子上,比如我们只会教学生自我控制,而不会教他们自我放松。我们在罚站学生的时候,其实任何一个成人都可以做,只要给他权利,因为罚站不需要有多少教育艺术。所以这篇文章给我另一方面的启发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有多少科技含量,要求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艺术水平。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做科研型教师,是理想,也值得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