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里的孩子宁县湘乐镇柏树底小学郭武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和大家分享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一些经历,我倍感荣幸和激动。我叫郭武明,现任宁县湘乐镇柏树底小学校长。我演讲的的题目是《为了山里的孩子》。1976年,我高中毕业,当上了村里的社请教师,为什么做社请教师,当时主要出于三个原因:一是处于一种冲动,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冲动,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二是处于一种责任,我没机会上大学,辜负了祖祖辈辈成为金凤凰的期望,我的孩子,父老乡亲的孩子怎么办?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我必须去当老师;三是爱好,学生时代我爱好广泛,能写一手好字,天真的我一直以为,当教师可以继续发展我的爱好,能够继续和书籍打交道。所以,我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当了一名社请教师。根据组织的安排,便在宁县湘乐镇任劳小学任教,两年后任任劳小学教导主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86年秋,被调到宁县湘乐镇柏树底小学任校长。28年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山区孩子的热爱,我始终坚守当初的选择,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山区培养一个优秀教师很不容易,山里的孩子需要我,1山区的教育事业更需要我。多年来我坚定一个信念:扎根山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当了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校长的职责是什么?校长不是什么官职,只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分工,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当校长,就得想法设法担当起这份责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搞好学校的一切工作。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我当好校长的努力方向。柏树底小学坐落在北山脚下,校舍极为简陋。土木结构的瓦房,屋顶漏水,墙体裂缝,桌凳缺腿少桄,且数量不足。教风不纯,学风不浓,教学质量是全镇的最后一名,曾是大家公认的自然条件极其艰苦、教学质量较差的烂摊子。学校经过我一年的努力,柏树底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末位上升至8名,又过一年后成为第5名,两年后成为全镇第2,综合考核第1名。由于学校规模小,资金短缺,雇不起炊事员,我自己做饭吃,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通向外界的,一天当中只有一趟班车。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无法行走;遇下雪天气,只能步行,山高坡陡,并且是土路。如果在雨天遇到重要会议,我只得冒着风雨前行,踏着泥泞的道路,迎着风雨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行走,雨伞雨衣似乎也失去了作用,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到目的地时,我在熟人朋友跟前借衣服,甚至买衣服换下湿衣服。途中遇到雨雪,不论骑摩托车,还是自行车,都摔过无数次的跤,流过泪,擦破过皮。有几次还有生命危险,我就安慰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柏2树底小学的条件差,本地老师不愿安心工作,外地的老师更不愿在此教书,分配来的老师,有的一个学期就调离了柏树底,但我始终没有向组织提出调动的请求,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更爱这一群天真可爱、求知若渴的孩子。我热爱教育事业,我深知学高方能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要想真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我必须不断地进修学习,千方百计来提升自我。校长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教师的领头雁,只有自己飞得高飞得远,教师才能飞的更高更远。校长不仅自己要成为管理的内行,还要成为教学的能手。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经验、教学理念技能、教学案例、教育现代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实际的教育教学方式。早在1989年,我就采用了“快乐式教学法”教学,在全镇被评为“优质课”。这种教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大力推行新课改,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20多次,受学区安排多次承担乡级教师培训的主讲人。我始终认为:校长应该比一般教师更加爱校、爱师、爱生,这是我一生坚持不变的做法。对教师要爱护、体贴、关心,这是团结之根本,是凝聚力量之根本。要爱生,因为学生是弱势群体,他像植物的嫩芽,很脆弱,不能因为他弱小,歧视他、伤害他。只有爱校、爱老师、爱学生、学校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