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高考“状元”并没有赢在起跑线发布时间:2015-07-1809:38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钟的“人生起跑线”比别人好,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发展更好?2015年的高考状元群体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据澎湃新闻统计,今年全国21省(市)的29名省(市)状元(文科13名,理科16名)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这似乎给花高价买学区房、拼命找各种关系为子女择校的家长一点提醒:至少从高考分数而言,小时候的“起步”没想象的那么重要。调查并没有言及高考状元来自重点高中的比例,不过凭借一般印象,可以肯定绝大多数高考状元都来自当地的重点高中。这是因为中考已经是一轮考试能力的选拔,当初就读普通初中的“准状元”们,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一所不错的高中,从而为自己升入好大学打下基础。这种现象引出的问题是:在幼儿园、小学乃至初中阶段,一些家长是不是太焦虑了?哪怕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拼命择校也没那么必要?这几天,微信朋友圈里还流传着一份“人大附中新初一分班考试真题”,其中涉及英语、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题目难度之高,让研究生毕业的笔者也难以答全,甚至有同为重点大学毕业的朋友大呼“连初中都上不了了”。如果这份题目真的是人大附中的新初一考题,那么至少能够说明的部分事实是,一些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的一大特点正在于超前教育,不然怎么会在小学毕业生的考卷里出现大学英语四六级程度的单词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古话虽有失偏颇,但是用来形容超前教育,却也恰如其分。事实上,许多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的培养策略,概括起来就是“超前”二字。让小学生学初中知识,让初中生学高中知识,固然能够让学生占得先机,与同龄人相比“出众”,但是到了中高等教育阶段,还能继续让高中生学大学知识、大学生搞研究生水平的科研项目吗?不排除一些智识出众者,能够在人生路上一路“跳级”,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一个阶段学好一个阶段的内容才是正常成长的途径。很多案例证明,即使成为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都不意味着未来在行业领域也能够成为状元。细细挖掘过去的新闻,也能够很容易找到一些状元进入社会后郁郁不得志的消息。然而,状元作为高分考生的代表,至少说明了他们符合接受更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他们也许不是奇才,但至少是通过奋斗进入社会中坚阶层的代表。这应当是大部分教育机构所要达成的目标:向社会直接或者间接地输送未来的中坚力量。“快一步”、“赶一步”不应该成为大多数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来自北大部分清华高考状元的高效学习方法总结李瑶(661分,长治市理科状元,北京大学):一.课本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阶段,特别高三复习阶段,要注重基础,反复研读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每看一遍课本,都会有许多新的想法和收获。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深刻地理解课本,要注重课前的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率掌握知识的保障。三.要多与代课老师交流。谨记老师的教导,代课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薄弱点。有句话这样说:学生只参加一次高考,老师却经历了许多次高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听老师的呢?四.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自信踏实,刻苦努力,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天的挑战。胡晓(北京大学):一、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让学习变得有条不紊,不杂不乱。首先,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的时间是要充分利用的,因为那是同学们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需要当堂理解,并且紧跟老师的思路,避免开小差。有一个小方法,就是上课时目光跟着老师移动,可以尽量避免走神,也便于老师监督。特别要提一下,有些老师讲课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状况,同学们一是可以提醒老师,二还可以将刚才老师讲的东西巩固一遍,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其次,要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如果在上课前已预习,甚至只是浏览过课本内容,上课时思路就会更活跃,也有助于理解课堂内容,加深记忆。还可以记下不懂的地方,上课时着重注意。所谓“温故而知新”,复习自然也是必不可少。在高一、高二时,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