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课例分析赵巧玲今天,我就以《永生的眼睛》这一课例,向大家介绍我们小学四年级语文组是怎样具体开展这一活动的。一、选定课题,分头钻研《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却很好的起到了过渡与衔接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琳达一家人为盲人捐赠眼角膜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体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选定课题后,我们每位教师都进行了预习备课,包括:熟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并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集体备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二、集体备课,形成预案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用接受温迪眼角膜的捐献者写的一首诗导入,开始就以情打动学生;二是以搜集的两条资料导入,从而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现在我国眼角膜捐献现状。对于这一环节组内教师分歧较大,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课文最后没有出现温迪因车祸去世,母亲琳达主动捐献她的眼角膜的内容,在学生不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情况下,突兀的出现这首诗,起不到以情打动学生的作用,还有的老师认为开头出示资料比较平淡,不如用这首诗将学生带入这种情景,以情感人。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以第二种方案导入,将那首诗放到文章的结尾部分体会。接着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2、指导自学,教师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首先研讨自学提纲,问题的提出主要依据了课文导读,充分发挥导读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提炼确定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2)再读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盲人做了哪些事?(3)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4)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3、师生互动,当堂训练。(1)请学生来接读课文,纠正字音,并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采取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解决)(2)说说琳达一家人为盲人做了哪些事?在这一环节,我们抓住在妈妈捐献眼角膜时,“我”和爸爸不同的态度来分析,从而引出爸爸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用小黑板出示,来进一步体会。然后我们抓住两个含有骄傲的句子让学生来体会,1、温迪为什么感到骄傲?引导学生说出外公和妈妈分别做了什么,让温迪感到骄傲,2、妈妈为什么为14岁的温迪骄傲?在这里向学生补充资料故事的原文:两个周以后,小温迪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妈妈主动捐献了温迪的眼睛角膜。教师出示那首诗,饱含深情的诵读,读后让学生谈感想。然后通过板书和父亲说的一句话来体会永生的是什么?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从而解决第四个问题。4、反馈矫正,当堂检测。补充资料:我国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死后将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事业,张若瑜来到这个世界仅仅116天,他的眼睛角膜使三个人重见光明,感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田世国捐肾救母,将身体的一部分回馈给自己的母亲,请同学结合这节课的感受谈体会。三、骨干示范,及时反思。形成预案后,我首先举行了示范引路课,级部教师全部参加听课,讲课结束后,我们马上进行了及时的研讨,我首先进行了反思,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节课挖掘的内容太多太细,扩充的知识多,学生读课文的遍数多,对于词语“莫过于”“远非”没有加以强调,致使本节课出现了拖堂现象。本节课的感情基调定的很到位,重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补充的一首诗,我国器官移植现状等资料,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组内的教师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首先,我们将授课内容进行了缩减,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我们将第一个自学提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移为早读时间解决,这样就减少了大约5分钟的时间,将“莫过于”“远非”带到句子中来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父亲说的两段话只重点体会一段。四、全员参与,步步提高。第二个讲课的教师就根据研讨的结果在预案上修改,孙扬老师第二个讲了这一课,依然是组内的教师都参与了听课,讲后我们又进行了研讨。通过孙老师的课和反思,我们认为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在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老师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