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课前我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利用《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引入,目的是让地球这个满目疮痍的母亲映入学生眼帘,给学生一个课堂基调,引导学生找到美丽地球的文字,结合地球的美丽图片体会语言文字中透露的赞叹。接着用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找到文中描写容易破碎的段落并分析。进而通过安慰地球母亲别哭泣和说说为什么时代周刊用地球做封面,对本课的开头有一个呼应。最终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用设计标语和绘画等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进而深化主题。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也许过高了估计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打算将整文内容都上完,在撰写教案时还安排了地球渺小和移居另一个星球的内容。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时间完全不够用时,我有些慌张。我将这些内容跳过,貌似连接的很好,但是实际上隐患存在于整节课。在仔细聆听了原先语文老师蒋老师的评课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课堂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语文味缺乏问题,愣是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科学+品德课。其中,在教学地球美丽的时候,应该先出示地球图片,学生说,接着找到文中描写地球美丽的文字,仔细分析文字中的美,感受文字的美,在用更多的地球图片来升华。这样感受了文字的美,说出了地球的美,这样语文课工具性的目的达到了,欣赏的目的也达到了。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却恰恰将这个过程调了个各,让学生用图片来理解语言的美丽,本末倒置了。还有在理解第三、四自然段时也是语文味严重缺乏,没有深入到文字中去体会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威胁,其实学生找到了,诸如:严重的威胁、随意毁坏、滥用,还有不加节制、枯竭等词语,只是可惜我没有引导好,没有让学生从文字中品味语言想要传到给我们的信息。最终导致学生在后面安慰地球母亲的话语变得如此的匮乏,有些学生是说的不错,但是都没有出自文中,也就是没有将课文中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是这也是整节课的失败之处---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虽然是完成了组内的教研课任务,但一堂不怎么成功的课使我必须不断学习争取有所改进,希望各位组内教师能不吝赐教,献出大家中肯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