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公共责任意识青少年道德培养导师王慧敏场景一:在庄严的会场,在宁静的电影院里,孩子们在肆意地欢呼、嬉戏,当然我们无法怪罪孩子们的无知、天真,但那震耳欲聋的叫喊声总是会让你心烦意乱;场景二:一片的绿茵草地上,一大群孩子正在肆无忌弹地踢球,鲜嫩的小草成了孩子们脚下的牺牲品,那宝贵的绿地正在承受着孩子们的无情践踏,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别人的利益;场景三:北京天安门每天都有升旗仪式,但每天仪式结束,纸屑、泡泡糖满地,让人不堪入目,然而,在日本举行的亚运会场上,人们却找不到一丝垃圾的影子,为什么呢?公共领域是每个公民共同需要、共同拥有的生存、生活环境。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呼吁:加强青少年的公共意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公共道德素养一个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强化自己的公共意识,使公共意识渗透在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习惯。一个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把握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内化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一个人能够自觉遵守公德,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他人,有社会,一句话,就是有社会责任感。相反,一个只装着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人,就很难想到他人,想到责任,就很难遵守公共道德。所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就从爱祖国,爱家乡做起。二、从简单的劳动做起,因为劳动就是创造,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素有勤劳勇敢之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是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有些人十几岁就担负起家庭生活的责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家庭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无疑是比较强的。但今天,都市工业化,社会多元化了,有的家庭不再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了,不少的中国孩子就很少参加各种家庭的、公益的劳动了。据统计,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而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美国的小学生每天需要劳动,包括做家务活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所有6—18岁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包括洗餐具、扫地、擦皮鞋、洗衣服、洗汽车、种花、种菜、进行房间大扫除等。这看起来近乎于残酷,但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磨练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增强个人的独立生活以及生存的能力,一辈子都受用无穷。三、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在去年的一起事故中,就说明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淡薄,由开玩笑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三个未成年人由于放假无聊,就到高速公路上去投掷石子寻开心。而且还相互比赛,谁扔的准,砸了几辆车。结果,一个孩子扔出的石子砸破挡风玻璃,砸在乘客的太阳穴上,导致抢救无效死亡。根据高速公路的监控,查出了扔石子的孩子,最终被判刑。这就是一起典型的无知导致犯罪的事件。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与他们成长中淡化公共意识教育,特别是与法律意识的影响不无关系,所以,在公共意识中法律意识举足轻重。法律与道德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法纪以其特殊的强制力保护和促进社会的道德规范及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抵制和削弱消极、没落、腐败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明白法律不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而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人身自由的,是维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需要的秩序和环境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