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学生的学习要取得更大的效果,必须借助于多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学媒体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现代教学媒体广泛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是现代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综合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可得出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字化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我国在信息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案例等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感知。地理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地理教师搜集资料的难度很大。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如何利用?利用如何?成为目前的学科教学热点问题,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地理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牵扯到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一)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了传统教育模式或体系,即师本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即生本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这就是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思想要求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也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1.教师角色的转变实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