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急,我陪着你辉辉是插班生,刚来到我们班级。他不太说话,沉静的,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眉头皱皱的样子。悦悦对我说:“老师,他肯定是想睡觉了!”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总是低着头,兴致缺缺……我对他的家庭情况还不太了解,不敢轻易地惊扰他,只好慢慢细心地观察,缓缓温柔地接触。这两天,他总是没一会儿就跑到我面前,怯怯地说:“我要喝水!”“我要小便!”我想,他还是有点不适应吧,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又不可以做。慢慢来吧,他还只是孩子,我不想给他太多压力。“老师,……”辉辉嗫嚅着什么,轻轻地抬起手向我靠来,我顺其意愿地把他牵到跟前,“怎么了,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老师,……”他抬眼看了我一下,又低下了头。好像近来,总是跟着我走啊。上午,集体教学时,辉辉无意识地就跑到我面前,哼了哼,(是自由散漫还是太自然呢,还是孩子啊!)“想和我坐一起吗?”“嗯!”“那你把自己的椅子端过来吧!”那一瞬间,他的眼睛有流光溢彩的喜悦划过。这孩子,还没什么安全感,想要人陪吧!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都渐渐安静地睡着了,而辉辉却翻来覆去,没有要睡的打算,不时叫一声“老师,……”,然后,他指着某个小朋友,很有精神地告诉我,“他还没睡着!”“他被子没盖好!”“他的手在动!”……好像他是和我一起的。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啊,有点迷糊,有点认不清现状罢了。慢慢来吧,不着急。户外活动时,我们学新的律动了。辉辉蹲在地上,头埋在两腿间,看都不愿看一副拒绝的样子。我也蹲了下来,只做一做其中的几个手上动作,“你也来试试,这样哦!”“对了,真不错!”当做“耶”的手势时,辉辉做出来了,很开心,他的手碰了碰我的手,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耶,我们一样的,一样的!”“我们一样的”,成功了,很自豪,很骄傲,仿佛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就是他最大的欢愉了;又好似终于找到了同伴,得到了认同,有了归属感,不再孤单。回到教室,辉辉主动端椅子坐到我旁边,“老师,你在干什么啊?”“我在写字呢。”“这是什么啊?”“写字用的本子和笔啊。”坐在我一旁的辉辉,不时地问一句,但又仿佛怕自己打扰我,竟催促我做自己的事,“老师,你写字吧!”“你写字吧!”……很简单的孩子啊,心思单纯又会体贴他人,真好!现在,辉辉越来越好,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丰富,渐渐不再紧跟着我,有了喜欢的朋友,慢慢融入到集体生活,调整好了状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了,真好!有时,他还会撒娇了呢,边摇晃着我的手,边“老师,老师”的叫唤着,让我注意他,摸摸他的头和脸,便会“嘿嘿”地笑着……“一个都不能少”,不是数量上,而是精神上的不放弃。希望我遇到的孩子,我都能向其传递快乐、光明与希望。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因为他们还仅仅只是孩子,他们有太多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都在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关键在于我是否用心去对待,是否乐意去发现与守护,是否能让自己不着急,慢慢陪伴着,让孩子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有时间去以自己的方式认识、熟悉,建立自己与新环境的联系。新的环境是陌生的,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刺激,仿若一场巨型“心灵风暴”。我们不能太着急,要给孩子时间去调适、准备、尝试与应对不着急,陪伴着,等待着,可以给予默默的、安静的关注,不惊扰他,相信孩子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会依靠内在的秩序感与自我认知方式慢慢形成新的内在结构来应对新状况。最后,一切会水到渠成,惊喜连连。成长是生命的本质倾向,有时,我们要少做一点,或者做的隐形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