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说课大荔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郗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资源开发七说课堂评价板书设计一、研读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为主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这里。•《我要的是葫芦》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叶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连葫芦也长不成。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和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结合本单元主题和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3、二、了解学情说学情•《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文语言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他们非常喜欢这类的课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较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识字方面,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编谜语等,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找找记字的方法,全班交流,同时采用游戏的方式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本课语言生动有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句子,例如:小组读、同桌读、四人接读、小组赛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课文主人公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三、模式探索说模式•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采用了”导——读——议——练“四位一体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导”即导学,教师设计导学目标、导学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交流、总结。“读”学生阅读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默读、交流读等.“议”是交流、是对话、是学生间的互动合作。“练”即当堂训练、当堂检测。整个教学中我将导、读、议、练“贯穿于始终。四、教学设计说设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结合以上要求,我将教学环节设计如下:一、初读课文,理线索三、深读课文,话想像二、再读课文,谈感悟说设计四、巩固积累作业布置(一)初读课文,理线索••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兴趣:把课文中的第一和第三幅图并列出现,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课题是我要的是葫芦,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得到葫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疑问,这就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葫芦开始长得怎样?那个人的表现如何?后来葫芦有什么变化?他有什么反映?邻居怎么劝说?她又是怎么回答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辅导个别有困难得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