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与实践在新教材SEFC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教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比较容易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但进入到第二课堂课文教学时,却很难摆脱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课文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练习、试卷的传统模式,形势单调,内容枯燥。教师教课形式死板,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差,这必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正从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转向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要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课堂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主观的能动实践中,摸索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课文教学的课堂改革呢?我认为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课堂,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式”课堂。将原来的重语言结构、轻思想内容的教学转变为中获取文章所含信息、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的教学,让语言结构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的交际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生动活泼、有情有景的交际活动,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正符合了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以交际性为原则,实践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活动是活动教学法的精髓。之所以称之为精髓,是因为它力求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活动。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协商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掌握外语这门交际语言。把活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这恰恰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给他们以用武之地。根据这一点,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只要教师在编排课堂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使活动成为他们“愿意”和“能”做的,绝大部分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来。而对个别不善学语言的学生,应因时利导,多予以关心和鼓励,帮助其消除忧虑和自卑感,使其满怀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前对教材的把握和活动的编排。一篇课文是教学的客体。如何把这客观的教学材料,通过适当的形式传输给主体——学生呢?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识到: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生动有趣且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成功。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编排出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使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得以锻炼,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在课堂上对活动的组织和指挥。以教材为脚本在课前编排的一系列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才能通过主角——学生来顺利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表情、体态语和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灵活自如的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身心得到愉快的体验中,激活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智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二第九单元第34课,谈谈我对“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新教材以单元为教学基础,第一课为对话课,第二、三课为课文教学和语法课,第四课为复习课。其中课文教学仍是外语教学的重点。课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理解文章,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再加工,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所以课堂活动也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课堂活动可分为三种:阅读前预读活动、阅读中教学活动、和教学后的反馈活动。1、课前预习活动的目的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