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姚丽君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教学理论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演绎着完美的真理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种知识,需要反复练习、求证。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数学课堂,把握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要求,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关键词:陶行知;知行合一;数学课堂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其他课程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学习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且辛苦,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打造魅力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运用到数学课堂,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一、知行合一的理论渊源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起源于王阳明,他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学习应该是先知后行,知行要合一。陶行知先生继承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虽然王阳明的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随后陶行知在留学期间师从杜威,受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影响,他开始反思王阳明学说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内涵。杜威的学说属于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在回国后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杜威的理论处处碰壁,因此他又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良,提出“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有云:“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王守仁所说的这段话,是对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通俗概括,它的丰富内涵将在下文中通过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得到进一步揭示。二、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的运用(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改良。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需要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主张把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新的教育形式下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式。1、从生活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1)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数学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兴趣是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社会和人的需求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将生活与数学教育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而又与他们的实际经验、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便会发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从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统计》后,设计“到校园里统计”的开放性实验课,让学生在校园里任意地统计某种植物的数量并相互交流分享统计结果。这样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既熟悉又亲切,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使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去。(2)结合资料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知识为了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资料适时地向学生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知识,如:在《认识小数》一课,可以向学生讲述小数点的来源;在涉及到应用题时可以介绍我国“钱”的发展变化等,使学生在自己的接受能力范围内了解更多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