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有害情绪,它的产生从教学自身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重结果,轻过程;二、重责任,轻兴趣;三、重讲授,轻倾听。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一、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二、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转换;三、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四、游戏性学习与学习性游戏;五、制造机会,让学生重拾自信。目前,厌学情绪正日益在中学生中蔓延,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改变,小则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前途,大则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本身找答案。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以为当然的教学吧!一、过程还是结果——教学的本与末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与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那么这个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没有人会考虑这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更热衷于猜题,搞题海战术,从而忽略了教学的艺术性与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感受,这应该是现今教学的一个重大误区。因为结果只是一种瞬间感受过程才是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需面对的。唯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是一种功利而短视的教育行为,必然导致学生在漫长而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日渐倦怠,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二、责任还是兴趣——学习的动力与压力责任与兴趣,究竟谁对学习更重要?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阶段来说,应该是兴趣而不是责任。责任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是让学生背着重负去学习,运用得好,固然是一种动力。但从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生理正处在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外在压力更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越是别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当他们反感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责任时,学习也就很快会丧失动力。而兴趣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求,唯其发于本心,才不会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力。作为老师,如果离开兴趣谈责任,无疑是在给学生加重心理负担,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谈责任,才会两相益彰,事半功倍。三、讲授还是倾听——教学主体的隐与显平常,有的教师很善于言辞,他们课上滔滔不绝,口吐莲花,然而教学效果却未必佳。老师滔滔不绝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教师自己讲得越多,那么观察学生反应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时间就越少,接受的反馈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对教学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成了一个听众,一个完完全全的被动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觉会让主体的主动性完全丧失,也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讨厌这样的学习。难怪法国的一位教育家说:“二十一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笔者认为,教师在“闭上嘴”的同时,还应该伸长自己的耳朵,学会倾听。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认为:“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他指出倾听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对学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减少你与学生的误会和冲突;三是增加实现你及你的学生各自愿望的机会;四是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五是能加深自己与学生关系。而我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予了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唯有多听精讲,才能很好地解决主导与主体的矛盾。为消除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重新启程,扬帆远航。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其具体做法为:1、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满堂灌、一言堂,让学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师公布的答案。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以把死的知识塞到学生的脑子里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群言堂。课堂上,教师要大幅度地减少自己讲课的时间,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这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过去宣讲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启发。一个学生想不出的,就鼓动大家来帮助他,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