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实施“国培计划”系列之三“浇根式改善型”在行动研修中落实——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实施“国培计划”之方式创新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听培训者讲新的教育观念都很赞同,可是回到教学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嘴上谈新,操作照旧,“我们并非不愿改变,而是不知该如何转变。”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如是说。的确如此,一种理念如果只靠专家灌输或者机械接受,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是难以转化为教师执教的行为。内涵再深刻的理念、再丰富多彩的课程,都必须要有教师易于接受、喜爱、见效的培训方式去支撑、去转化、去实现,好的培训不仅要让教师心动,更应该指导教师如何行动。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创造性地开展教师研训工作,不仅注重课程的创新,更加注重有效研训形式的探索,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行动研修,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情境体验改善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搭建多层次平台,成就名师的路越走越宽广。病理问诊式——从实践中找寻问题,思辨中探究答案,回到实践中验证真理“问题”是培训的心脏,根植于培训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所谓名师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学院将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训重点内容,“教学调研,发现问题;问询理论,求解问题;课例研究,求证问题;岗位实践,深化问题;跟师学艺,催生问题。”以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小学数学名师班为例,第一阶段,学员利用两周时间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观察、培训课程和自我反思”5个方面收集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全班分8个组共梳理出276个问题,经过再筛选,留下80个问题作为研修期间学习、讨论、求教、研究的小课题;第二阶段,学员带着问题走进北师大,向专家教授求教、讨论,进行文献研究,无论是参加全球教师教育峰会,聆听十几位专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论坛,还是到北京一些名校观课、研讨、交流、上研究课,都不忘记对问题或困惑求解;第三阶段,回到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做课例,开展“同课异构”,做“课例研究”,让学员经历独立备课、集体研讨、上研究课与改进课、不断总结与反思、说课展示、撰写小课题论文、接受专家指导等;第四阶段,学员回到教学岗位进行实践论证,把学到的理论、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每人至少为本地本校教师做一次专题汇报、录制一节自己的研究课例、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凸显自己培训前后的变化。第五阶段,借鉴“工作坊”模式,让学员走进市级名校,为每5位学员配备1名导师,进行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观课、评课、议课,催生出新的问题,并请导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经过这一番“脱胎换骨”,该班学员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彭国清老师表示,不仅学会了做文献综述、学会制作研究理论框架图、明白了怎样做行动研究,还掌握了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我最想研究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在学习期间,他完成了学术论文《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行动研究》,根据这项研究,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六关注”策略》获重庆市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我们真的变了,读书成为了一种享受,研究成为了一种习惯,反思成为了一种乐趣!”情景还原式——在情与景交融中,发现答案,展示自我,获得真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学过程就是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果。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充分发挥情景教学富有感染力这一特点,让学员发乎“情”,入乎“景”,在情与景交融中找到位置,发现答案,展示自我,获得真知。学前教育研训员周霞老师介绍,情景还原式研修突出的是参训教师主体的作用,培训教师的训前准备、训中引导、训后辅助都模拟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实情景,通过学员表演、集体探讨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场景一:两个幼儿在班上为争玩具发生冲突,双方造成身体伤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