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新密市实验初中段晓红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言的美,学习运用平实而有味的语言表达爱乡之情。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预习准备:1.借助工具书解决本文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2、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循序渐入这篇散文写的就是汪曾祺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如果我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咸鸭蛋”或者“高邮的鸭蛋”,如何呢?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咸鸭蛋”适合做说明文的标题,无法与作者关于故乡的一切回忆自然交融,听起来生硬干涩;“高邮的鸭蛋”,虽与故乡有了关联,听起来却像是在为故乡的特产做广告,缺少了一种民俗氛围做背景,少了许多怀旧的色彩和人情的味道。“端午的鸭蛋”这个标题,却有主角有背景,有时间有空间,有风土人情,有文化底蕴。丰富许多,生动许多,是个有画面感、有吸引力的标题。逐步深入家乡的端午既然作者是以端午为背景来写鸭蛋,那么,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又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要你用三个词来概括汪曾祺家乡的端午,你会用哪三个词呢?学生自学并交流第一段,小结:“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渲染色彩浓郁的节日氛围,突出印象最深的典型美食,引出关于鸭蛋的话题,顺利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趣、味、美(或好玩、好吃、好看),一幅色彩浓郁、温暖生动的风俗画。家乡的鸭蛋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鸭蛋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请你以“这是___________的高邮鸭蛋,因为_______”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结: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