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柳州市第十二中学王怡课题第四单元第四章第3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②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③理解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二、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出动、静脉血的区别;②学生通过游戏,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说出血液循环途径,理解动、静脉血的转换。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心脏病的了解,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是初一下册的内容,学生学习生物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探究意识。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这门课程充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可采取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游戏教学学习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已有所了解,但是心脏的跳动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意义同学们还并不清楚,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难点: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教学方法情景互动式教学法、实物展示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教具学具鸡血、写着心腔和血管名称的卡片、红蓝两色气球、多媒体教学流程图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探究新知→达标检测→升华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人腿部受伤后,伤口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消炎药,一般都在手背输液,你知道药物是从手背到达腿部要经过哪些部位吗?(媒体展示:伤者打吊针的图片)师: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呢?我们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媒体展示:课题)学生回答。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经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展示目标二、展示目标: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声读出来。(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认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三、目标导学:(一):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鸡血,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媒体展示:鸡血)师:血液为什么有鲜红色和暗红色的区别?(媒体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区分动、静脉血的颜色并进一步总结它们的特点。生:上层颜色是鲜红的,下面颜色是暗红的。学生回答。利用实物展示鸡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思考,认真分析。(二):血液循环的途径:师:这两血液在人体哪些血管中流动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的循环途经。(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血液的两个循环途径。(2)合作交流前后两桌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并填写血液循环路径图(3)游戏拓展学生阅读课本,勾画知识点。学生交流。学生积极上台参与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热情,达成目标。请同学上台抽取心腔和血管名称卡片,按血液循环途径顺序站队。(媒体展示: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师:请同学们点评台上的同学是否站对位置。师生共同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游戏,相互点评。探究新知(三):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换(1)游戏拓展师:血液在身体中往复流动,与身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着物质交换,其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现在我们分别用红、蓝两色气球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请扮演肺泡和组织细胞的同学将气球按体内的运输顺序传递下去。(媒体播放:游戏“奔跑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游戏规则)师:请肺泡、组织细胞举起手上的气球,是哪位同学跟你交换的气球呢?师:毛细血管有什么功能呢?师生共同总结:动、静脉血发生转换的部位在毛细血管。(2)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血液循环图,用不同颜色体现血液成分的变化。(3)结果展示师:请同学将完善后的血液循环图展示给大家。(媒体展示:投影学生学习成果。)师:通过同学们的传气球游戏,我们知道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循环路线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同时进行、彼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