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实验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13主备人:侯红强审核人:周宜龙2015-2-8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以淋漓巨笔,开豪放一派先河,成为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煕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流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的印象,即在此。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苏轼以其豪放杰出的创作,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学法指导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情,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学习时,可鉴赏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缘事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艺术风格。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表现了苏轼与亡妻间的真挚深厚、令人回肠荡气的情感。学习时,可鉴赏这首词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以及词作中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是一首咏物词,贵在既描摹出物的形态,又别有寄托。明写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学习时,可鉴赏词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艺术技巧,还可结合对此作的相关评论,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4.《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词作,仔细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鉴赏作者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第一板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基础知识积累一、字音识记1.一蓑()2.料峭()3.乙卯()4.鬓如霜()5.轩窗()6.松冈()二、词语释义1.何妨吟啸且徐行:2.谁怕:3.料峭春风吹酒醒:4.回首向来萧洒处向来:萧洒:5.夜来幽梦忽还乡:6.相顾无言:三、名句背诵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3.。不思量。自难忘。4.纵使相逢应不识,,。5.料得年年断肠处,,。文本探究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1句容实验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13主备人:侯红强审核人:周宜龙2015-2-8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祐八年(1093)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二、相关背景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