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直尺、长方形纸等。学情分析: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学生折线段、画线段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感受线段的“直”看,图中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啊?(跳绳、拔河)他们的游戏都用到了绳子,比一比,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弯、直)你们的桌上都有一根线,你能想办法让它变直,拿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吗?动手试一试!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用手捏住线的两头,把线拉直)我们把线拉直以后,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所以线段的形状一定要是“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是从哪儿到哪儿呢?谁来指一指?这一段是什么?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再请一个小朋友来指指看,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线的两头垂下)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同桌活动: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现在你们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条件少一个行吗?3、认识线段的图形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它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画一条短短的竖线,这两条竖线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端点)4、小结线段的特征同桌看着线段的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二、巩固线段的征1、火眼金睛:(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你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吗?请你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2、数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谈话:这些图形你认识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找到吗?(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数一数,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六边形……3、找线段谈话:图形中藏有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找一找,摸一摸,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上来指一指。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后找一找,和父母朋友分享你的发现!4、折线段谈话: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来,它由几条线段围成?现在老师要来变魔术,用这张纸变出第五条条线段来!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发现新的线段了吗?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请大家再随意折一条不一样的线段,和刚才的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啊?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5、学生画线段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子)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