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剪纸走进幼儿的艺术世界扬中市丰裕中心幼儿园张燕剪纸文化中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族记忆,一把小小的剪刀、几张普通的纸张,就能剪出飞禽走兽、植物建筑、人物故事。在剪纸教学的初步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有可能接受和喜欢剪纸,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根植于幼儿个人好奇的心理特征。剪纸是高度概括的,在色彩上舍弃光影,在结构上只需要抓住最明显的特征,幼儿则恰恰可以用最简洁的线条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剪纸对于幼儿来说是可以接受和喜爱的。一、剪纸教学的趣味性《指南》中提出,要充分认识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是快乐的,积极主动的。寓教于乐既有助于启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也便于让幼儿理解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前后、动静等交错和谐的形式关系,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景中,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肢体、言语、表情等,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产生心理体验,并与剪纸作品产生心理共鸣。如在欣赏《江南民居》系列剪纸作品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江南水乡里高高矮矮的房子,理解房屋之间连绵紧靠又形态各异。首先,老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剪纸作品中自己看到的房子,老师举起双手做一个“高房子”,孩子们有的蹲着成“小房子”,有的踮着脚变“瘦房子”,有的几个人组成“小院子”,有的独处遥望......然后,老师又让孩子们变成城市小区的房子,他们不约而同地立正排队,真是有趣!通过对比,孩子们更觉得大小、高矮、错落的乡村更有趣,更喜欢。由此,孩子们有说起了自己在老家住过或者在旅游时看过的村庄,充满着温馨的乡情意境。黑瓦白墙、前屋后院、小桥流水,近实远虚的形式对比,变化统一的美感通过游戏情境使孩子们从客体的认识转移到主观的认同,激发了表现和创作的兴趣。于是在孩子的剪纸作品中,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出现了有前后、有遮挡、有变化的江南民居,他们在用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识组织并表现出了画面。二、剪纸实践的互动性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幼儿、艺术作品以及环境之间处处体现着不同形式的互动交流。首先,引导幼儿与审美对象的互动。教师在活动之前要了解作者所属的剪纸流派和风格以及文化背景,寻找可以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情景的方法,思考幼儿可以调动的已有经验,做好幼儿和作品之间的媒介。其次,建立平等、宽松的互动氛围。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左右幼儿的想法,一副剪纸作品,作者当时的情绪情感是通过画面的不同形式结构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欣赏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角度,关键是要调动多方体验,将主观情感、意识和剪纸作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美感。教师在组织欣赏的过程中,要通过互动帮助幼儿发现其线条、角度、位置的特点,鼓励幼儿说出对作品的疑问或者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幼儿,注意倾听,适当地提升和总结,而不是直接对表现手法以肯定或否定,或在情感态度上予以主观的判定。第三,创设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就是教师与幼儿针对一个或多个话题的对话,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与作品对话是很重要的,是视觉上的交流,是内心与表象的互动,也是发现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听觉,在与剪纸作品匹配的音乐或者声音中,帮助幼儿找到意识上的同化或再现画中情景加深幼儿的体验。如在欣赏剪纸《老鼠嫁女》时配以唢呐演奏的喜庆音乐,似乎可以感受到婚礼现场的热闹;欣赏《荷塘清趣》时的蛙鸣、水声,似乎安静地叫人想要酣睡;欣赏《锦春图》时的雷声和雨声,又似乎嗅到了清新的绿......同时,通过画面的流动,局部和整体的分层展现,刺激了幼儿从变化的视觉中产生联想。如剪纸画轴《花开富贵》的作品欣赏,由作品中一朵牡丹画的局部扩展到一簇花的镜头,拉远的过程使得孩子们为镂空剪成的花儿们惊呼感叹,似乎都能嗅到花儿的生命气息。三、剪纸创作的综合性为了让剪纸作品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教师在平时处处留意,和家长、幼儿共同收集相关照片、实物、图片等,再从中筛选适合的典型剪纸作品,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例如在每次剪纸之前,孩子们...